深秋時節,岳西山區迎來了一年中景色最好的時段,郁郁叢林為連綿不斷的群山穿上了色彩斑斕的外衣。在群山環抱中,一對千年古樹挺立在冶溪鎮溪河村的田野中,成為這里的地標與象征。

這個藏在深山的小村落,如今懷揣著一個熾熱的“出山夢”。從“攥指成拳”的產業聚合,到借電商翅膀讓農特產出山的奮力突圍,再到挖掘自身資源吸引遠方來客的文旅探索,這里正以其獨特的節奏,在堅守與求變中,尋找著屬于自己的振興之路。

“把五根指頭攥緊成一個拳頭”

2021年6月,冶溪鎮11個村集體共同出資組建了冶溪鎮小江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這是全省首個強村富民公司,溪河村黨支部書記胡慰擔任董事長,其余村書記分別在公司里擔任董事等職務。

“一個小項目,十幾二十萬,撒到一個村,就像撒胡椒面,翻不起什么浪花,也留不下像樣的產業。但十一個村合起來,就是二百多萬,能干成個像樣的企業,能把根扎得更深。”胡慰打了一個比方,這就像把五根手指頭攥緊成一個拳頭,打出去才更有力。

“拳頭”的第一次打出去就是公司投資1300萬元成立了菌種廠,公司與高校達成合作,專家駐點指導技術,實現了從菌種培育到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閉環。2024年,菌種廠營業額達到了300萬,還為當地提供了150個長期和臨時的就業崗位,不僅讓村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入,還在家門口看到了現代農業的模樣。

如今,“小江南”公司的旗下已衍生出10家子公司,遍及種植、養殖、工程、茶樓、光伏乃至建筑勞務等多個領域,形成了一個多元的產業矩陣,2024年公司總營收超過了3000萬元,利潤900余萬元。

然而,生產出好產品只是產業振興的第一步,如何讓“養在深閨”的優質農產品飛出群山包圍,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是擺在胡慰面前的新難題。

電商的翅膀,讓好貨能夠走出深山

溪河村所在的冶溪鎮處在一塊盆地之上,四周環繞的群山阻擋了冷空氣的侵擾,氣候溫暖,一年可以種植二季水稻。而且這里有其他山區難得一見的連片平地,可以實現農業機械化生產,糧食產量占到了岳西全縣的四成,有著“小江南”之稱,有機大米,茯苓,天麻等農產品都是當地特產。

“我們種植的羊肚菌,肉質飽滿豐厚,品相和口感都是一流的。”胡慰的語氣里帶著自信。“外地的羊肚菌,要11斤鮮貨才能烘出1斤干貨,而我們只要8到9斤,行情最好的時候可以賣到1000元每斤。”

但是好貨卻沒能轉化成好銷量,羊肚菌往年的銷售額,也只能停留在150萬元左右這個瓶頸,難以突破。“還是知名度太低,山里的好東西外面不知道。”說到這里,胡慰的語氣有了些許無奈。

他們并非沒有嘗試過電商銷售,也請來了團隊帶貨,搞過直播,掛過“小黃車”,試圖打出知名度,但是效果寥寥,如同石沉大海。“我覺得最關鍵的問題還是不夠專業,粉絲量也少,形成不了規模和氣候。”胡慰看得明白,在電商平臺海量的產品中,分散業余的嘗試,很難砸出水花。

11月15日,“安徽鄉村振興電商聯盟皖西南運營中心”在岳西縣正式成立,該中心將作為聯盟區域電商服務樞紐,整合直播場地、達人資源與特色產品,構建“培訓賦能—流量引流—帶貨轉化”一體化服務體系,助力岳西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引流增粉示范樣本。

胡慰對皖西南運營中心的成立抱有很大期待,希望能加入這個組織之后,把各地分散的電商力量聚合在一起,依托專業團隊的運作,形成一個新的“拳頭”抱團發展,共同走出深山。

古樹、年俗與遠方的客人

實體產業是發展的基石,獨特的鄉土文化則為鄉村振興賦予了“軟實力”。

在溪河村的田畈上有兩株千年古樹,互相依靠,并肩生長,當地人稱之為“情侶樹”,還口口流傳了一個關于窮小伙與富家小姐的愛情故事,將自然景觀染上了一層人文情感。這里的上百株古樹形成了一個長廊,周邊的司空山,小溪河,景色優美,很適宜放松度假。

除了自然景觀,在大都市里快速消失的“年味”也吸引著外地人來此游玩。

“我們這里‘年味’濃郁,傳統民俗一直保留至今。”胡慰說。從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開始,殺年豬、做豆粑、打豆腐、炸圓子……每個村子都彌漫著濃濃的節日氛圍,幾十年來從未淡化。一家殺年豬,會請親友鄰居來幫忙,然后擺上幾桌酒席,這種根植于鄉土的人情味,讓都市人既新奇,又回憶起兒時的過年經歷。“現在,有南京、上海等地的游客,專門拖家帶口來我們這兒過年,尋找他們童年記憶里的春節。”胡慰說道。

冶溪鎮也開始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聚集人氣,制造聲量。今年五月,鎮里精心舉辦了一場半程馬拉松,起點和終點就設在那一對千年的“情侶樹”下。“那兩天,鎮上所有賓館飯店全爆滿,周邊鄉鎮都分流了不少游客。”雖然參賽者只有兩三千人,但胡慰算的是另一筆賬:這意味著至少有上萬人通過這場充滿活力的體育賽事,知道了冶溪這個名字,聽說了千年古樹的故事,看到了這個山村的美麗風光。

“需要打造一個好IP,將這里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民俗整合到一起,講好屬于我們自己的故事。”胡慰說。

從學習袁家村到找到自己的路

為了做好文旅經濟,胡慰考察過不少地方,有的經濟發達地區做文旅產業,往往需要前期大量資金投入,這與溪河村的實際情況并不相符,但在陜西袁家村考察經歷,讓胡慰看到了另一種可能。

袁家村距離西安65公里,并沒有很強的先天優勢,但靠著關中小吃,做香了旅游飯,去年旅游營收突破12億元。在2025年春節期間,袁家村接待游客人次數再度穩居陜西各景區榜首,綜合收入1.8億余元。“最高峰時一天要接待10萬多游客,星巴克都專門在此開店。”這個小村的文旅破圈現象讓胡慰羨慕不已。

“第一個就是游客體驗好,‘前店后坊’的業態設計可以讓游客參與到小吃和非遺工藝的制作環節中。”這種深度參與模式極大地增強了游客的體驗感和互動性,使他們不再是走馬觀花的旁觀者,而是成為文化體驗的參與者,讓游客變成了“留客”。

同時,袁家村還建立了嚴格的食品安全和品質管控體系,從源頭上保障了游客的飲食安全。規范和共享的經營理念,將游客體驗放在了首位,許多游客在體驗過后表示,不僅自己會再次前來,還會向身邊的人推薦。

不僅如此,胡慰還注意到了村里推進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將油坊、豆腐坊、面坊等轉為合作社,打造村民利益共同體,30多個合作社支撐起了各類業態。“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出現像袁家村這樣的文旅產業。”談話間,胡慰充滿了期待和向往。

走在溪河村,村里這對“情侶樹”依然挺拔繁茂,因為扎根深厚,每年仍然在不斷抽出新枝,開枝散葉。正如胡慰所期待的那樣,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新時期,山村根植于本土,通過各種努力嘗試,能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新出路,像古樹那樣,始終煥發著勃勃生機。

(記者 蘇藝 焦明仁 汪源 陳海生)

編輯:鮑玉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