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六安11月15日消息(記者 張琳琳)在六安市霍邱縣三流鄉,一場由省屬企業助力引發的產業變革正蓬勃興起。曾經,這里是生態農業重點貧困鄉鎮,生產條件惡劣、貧困人口眾多。如今,在安徽省港航集團派駐扶貧干部的幫扶下,“稻蝦輪作”模式讓這片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省屬企業的擔當作為與工作成果熠熠生輝。

昔日困境,貧困鄉鎮的艱難突圍

三流鄉地處城東湖西岸、汲河下游,易澇易旱的地理環境,讓農業生產舉步維艱。全鄉10.5萬畝土地,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達2315戶、5435人。傳統農業種植效益低下,農民增收困難,脫貧任務迫在眉睫。自然災害頻發、農業生產不穩定,如何改變貧困現狀,成為擺在三流鄉面前的難題。

破局之策,多管齊下的產業革新

2014年起,三流鄉鄉政府積極探索,大力推行“無環溝繁養一體稻蝦綜合種養”模式,將水稻種植與小龍蝦養殖有機結合,實現一田雙收。2022年6月選派陳輝同志擔任霍邱縣三流鄉黨委副書記以來,安徽省港航集團及下屬單位通過產業幫扶、消費助力、技術賦能、民生改善等多維度舉措,全面推動三流鄉鄉村振興工作。

在技術培訓上,結合省港航集團幫扶,3年來共邀請省水產總站專家到鄉授課,采用課堂與現場教學結合的方式組織4次培訓,受益480人次,助力農戶掌握生態養殖技術。

人才渠道方面,因本鄉土地有限,積極培育“土專家”,鼓勵大戶外出發展。2025年,幾十名大戶在周邊鄉鎮租地養殖達十余萬畝,合計輸出近30萬畝,帶動了周邊稻蝦產業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也不斷加強,省港航集團捐款60萬元,修建改造提水排澇站3座,整修小二型水庫、支渠、節制閘,更新泵站,讓養殖用水的便利程度實現質的飛躍,為農戶養蝦提供了堅實的用水保障。新增學前路街道,實施道路白改黑,安裝路燈,為蝦農交易提供便利。

豐碩成果,鄉村振興的多維綻放

經濟增收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全鄉稻田養龍蝦面積近10萬畝,一季龍蝦畝均純收入超2000元,產量1.2萬噸,產值達5億元。1萬余農戶戶均增收3萬-4萬元,霍邱農商行三流支行農民存款達6.1億元,凈增7000萬元。在集體經濟方面省港航集團公司通過拓寬農產品銷路,三年累計消費幫扶278.1萬元,通過定向采購稻蝦米、土雞蛋、小龍蝦等特色產品,推動三流鄉農產品從“田間地頭”直通“市場餐桌”,實現農戶增收與產業升級雙贏。

社會穩定和諧。群眾收入增加后,民風淳樸,社會穩定。深化“企鄉支部聯建”機制,共開展共建活動4次,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紅色動能”。定期慰問監測戶,了解需求及時幫扶;開展文化活動,豐富精神生活、提升文化;推進助學活動,為莘莘學子鋪就逐夢坦途。通過“政企聯動、資源共享、發展共謀”的基層治理新格局,大幅提升干群關系,群眾幸福指數大幅提升,全鄉呈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良好局面。

產業示范帶動明顯。三流鄉龍蝦產業帶動全縣蝦稻種養推廣,推動六安市在全省稻蝦種養位次提升;羟窨h獲全國生態龍蝦第一縣稱號,主產地在三流;獲“安徽小龍蝦第一鄉”授牌;三流鄉政府在第四屆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創新大賽上獲三等獎。構建“產業+技術+市場”幫扶體系,派出科技特派團提供技術指導5次,通過技術捐贈、項目共建等方式,推動三流鄉形成稻蝦產業集群。

三流鄉的發展,源于因地制宜選產業,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創新模式促發展,突出模式優勢;持續投入強保障,建立穩定投入機制;示范引領共提升,發揮示范效應。其“稻蝦輪作”模式投入少、見效快、易掌握,為新發展地區提供了寶貴經驗。

編輯:劉暢司晨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