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合肥11月16日消息(記者 劉浩)十一月的合肥,巢湖波光瀲滟,紫云山產業蓬勃。科創熱潮與山水清韻交織成一幅獨特的城市畫卷。

由合肥市委網信辦聯合央廣網安徽頻道主辦的“科創新潮 山水有約”中部六省媒體合肥行活動11月13日至14日在合肥舉行。

來自央廣網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頻道和大河網、黃河新聞網等六省主流媒體記者代表先后參觀探訪了科大訊飛、本源量子、東超科技、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大科學裝置等科技企業和安徽名人館、巢湖“小洱海”、紫云山(包河)文化創意產業園。

記者團一行在訊飛小鎮采訪(央廣網發 劉玉才 攝)

神話與現實相映成趣

在訊飛小鎮,機器不僅能聽懂八方鄉音,更將語言化作文字實時呈現。這不正是民間傳說中“順風耳”的現代映像?

本源量子實驗室里那臺名為“悟空”的計算機。工作人員解釋道:“孫悟空七十二變,我們的量子芯片也有七十二個量子比特。”神話人物的神通廣大,在這里化作計算能力的無限可能。

東超科技的展臺上,影像懸浮空中,手指穿透光影仍能精準操控。這幕“無字天書”般的奇觀,讓湖北記者連連稱奇:“古人想象的天書無字而藏乾坤,今天你們讓圖像脫離載體而顯真章!

車行至三十崗鄉,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大科學裝置巍然矗立。庭院中央,“夸父逐日”雕塑昂首向前,與園區內追逐“人造太陽”的科研夢想形成跨越千年的呼應。

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大科學裝置(央廣網發 劉玉才 攝)

科研人員介紹,這套以“夸父”命名的裝置,要解決的是人類能源問題的終極夢想——讓核聚變如太陽般為人類帶來清潔能源。

在崔崗藝術村,深空探測科普藝術館里陳列著月壤3D打印系統。工作人員描述著“用月球的土建月球房”的愿景,讓“嫦娥奔月”的傳說有了更堅實的落腳點。

大河網記者譚敏說,來到合肥讓其驚喜的是,科技創新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能實實在在感受到的城市氣息。在科大訊飛,機器不僅能聽會說,甚至開始思考;在本源量子,我們摸到了下一代計算的脈搏;在東超科技,科幻走進了顯示,人機交互的未來充滿想象。從人造太陽的能源夢想到崔崗藝術村的科學與藝術的碰撞,合肥正在用行動給高質量發展的標準答案,科技讓生活更美好,這一趟不虛此行。

譚敏(右一)在體驗合肥科技(央廣網發 劉玉才 攝)

山水間奔涌創新潮

科技創新不是實驗室里的孤芳自賞,更融入了這座城市的肌理。

巢湖岸邊的“小洱!,去年來已涌現40余家茶社,游客在湖光山色中品味生活的同時,也帶動旅游收入超2700萬元。一位茶社主理人笑著說:“好生態引來了客人,好政策留住了我們!

安徽名人館里,記者們發現楚漢之爭的另一條暗線——對決雙方的智囊張良與范增都是安徽人。“這段歷史巧合,似乎預示著這片土地早已埋下智慧博弈的種子!币晃挥浾哒f道。

紫云山文創園內,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催生著新質生產力。來自湖南的記者比較兩地后感慨:“馬欄山與紫云山,雖然相隔千里,但都在攀登文創產業的新高峰!

央廣網山西頻道記者尹琳岑說,合肥到處散發著像春天一樣的蓬勃朝氣。在巢湖的“小洱海”邊,讓其看到了合肥的浪漫和煙火氣,所到之處能感受到合肥充滿活力動能澎湃的未來。

巢湖“小洱!憋L光(央廣網記者 劉浩 攝)

記者團一行探訪安徽名人館(央廣網記者 劉浩 攝)

中部崛起正當時

兩天的行程雖短,卻讓人看到中部地區協同發展的廣闊前景。從豫皖共話老子文化,到湘皖對談文創發展,六省媒體記者在交流中形成共識:科技創新與文化傳承的深度融合,正在為中部崛起注入強大動力。

離別的車上,一位記者翻看著拍攝的照片輕聲總結:“這里的科技創新不是冰冷的技術堆砌,而是帶著溫度的文化傳承。就像巢湖的水,既倒映著歷史星空,也蕩漾著未來波瀾。”

當夸父逐日的神話在實驗室里延續,當嫦娥奔月的夢想在深空探測中實現,合肥這座科技名城,正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證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想象力,是驅動創新最原始的動力。在這片熱土上,“神話”照進現實,現實又在創造新的神話。

中部六省媒體合肥行報道:
《從“夸父”到“悟空”:以神話視角開啟合肥科創之旅》
《中部六省媒體合肥行:共話“山水之約”》

編輯:張琳琳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