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合肥11月12日消息(記者 張琳琳 通訊員 謝文君)眼下,位于包河區大圩鎮沈福村的立體草莓種植基地內一派繁忙景象,一排排高架種植槽整齊排列,翠綠的草莓秧生長正旺,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開展打老葉、除黃葉工作。作為大圩鎮首家規模化立體草莓種植基地,這里融合多項現代農業技術,第一批“立體草莓”預計12月初就能搶“鮮”上市。
該基地是大圩鎮依托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打造的“沈福新農人助農共富項目”,位于環圩西路與沈東路交口以南200米,總占地61畝,是目前大圩鎮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草莓生產基地。項目于2024年3月開工建設,今年9月,基地順利完成第一批次草莓苗定植,為后續豐產豐收筑牢了堅實基礎。如今,玻璃溫室、聯動薄膜溫室及分揀倉儲中心已全部投用,綠化等配套收尾工作正穩步推進。

采用立體無土栽培技術栽種草莓(央廣網發 謝文君攝)
走進基地的玻璃溫室,草莓秧在栽培基質中茁壯成長。不同于傳統地栽模式,這里采用立體無土栽培技術,以泥炭、椰糠、蛭石、珍珠巖混合緩釋肥作為栽培基質,通過高架支撐、空中懸掛及升降式種植槽等多種形式,最大化利用空間資源。同時,園區配備水肥一體化系統,結合智能控制柜與手機遠程操控功能,可精準調節溫濕度、水分及養分供給,外側設置的氣象站還能實時采集風力、降雨量、光照等數據,為農事操作提供科學指導。
“立體栽培不僅解決了傳統種植光照不均、病蟲害多的問題,產量和品質也大幅提升。”沈福新農人助農共富草莓種植基地運營負責人張子碩介紹,相較于傳統地栽3000斤左右的畝產量,立體種植畝產可達3500-4000斤,最高能突破5000斤,比傳統模式增產50%以上,且爛果率顯著降低。此外,整個基地可以通過手機遠程操控功能讓管護“隨時隨地”。

玻璃溫室(央廣網發 謝文君攝)
據了解,基地種植的草莓品種豐富,包括紅顏、紅玉、香野等。值得一提的是,基地還引入了真紅美玲、黑珍珠等特色黑草莓系列,將為市民帶來獨特的采摘體驗。早熟品種預計12月初至12月中旬即可掛果,常規品種也將在12月底陸續成熟。
“我家本來就種草莓,這些活都熟!”來自大圩鎮圩西村的李春秀一邊麻利地剪除老葉,一邊笑著說道,已經在基地工作十幾天的她,提起這份工作滿臉舒心:“上班路近,走路十分鐘就到,一個月能掙五千多塊錢補貼家用,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如今,像李大姐這樣的周邊農戶,基地已吸納近20人,讓大家在家門口實現了穩定就業。不僅如此,項目運營后每年還能為村集體帶來55余萬元收益,成為帶動鄉村增收的“致富引擎”。
未來,基地將以“設施大棚+大田種植”為核心模式,打造特色草莓種植產業融合示范園,同時依托高架種植槽解放的下層空間開展研學活動,豐富“種植+采摘+研學”的經營業態,為鄉村振興與農民增收注入持續動力。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