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16日消息(記者 阮修星)11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教育七十周年發展暨中外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在京舉辦。論壇以“全球溝通、理解與信任:未來傳播與未來社會”為主題,匯聚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余位新聞傳播院系負責人、300余位海內外校友、師生、媒體代表參會,共同回望人大新聞學院七十載奮進征程,探討中外新聞傳播教育發展之道。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表示,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正規高等新聞教育機構,人大新聞學院七十年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扎根中國、面向世界,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與學術發展貫通一體,培養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優秀新聞輿論工作者。面對信息時代傳播格局的深刻變革,希望學院堅持面向未來、面向全球、面向時代,繼承優良傳統、服務國家戰略,以堅實的學科根基、深厚的人民情懷、前沿的技術視野和宏闊的全球格局,培養引領未來的復合型新聞人才,繼續做時代風云的忠實記錄者、中國故事的卓越講述者,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推動世界更好讀懂中國貢獻智慧與力量。
論壇上,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張濤甫、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隋巖、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語文學院院長Viktor Barabash致辭。張濤甫表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淵源深厚,始終守望相助、攜手同行,期待未來雙方繼續在人才培養、學術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等方面共同努力,為中國新聞教育事業貢獻力量。隋巖表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與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始終血脈相連,期待雙方在學科體系建設上共探新路徑、在人才培養上共創新模式、在科研攻堅上共破新難題,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貢獻高校力量。Viktor Barabash表示,在智能技術深刻變革傳播格局的今天,人文學科是跨文化理解與信任構建的關鍵力量,期望兩校繼續深化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與科研創新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動文明互鑒。
會議現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周勇發布《安崗新聞思想研究》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史》。前者首次對安崗新聞思想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歷史化考察,后者則梳理了人大新聞傳播學科70年的發展歷程,兼具史料價值與學術深度。
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方漢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原院長郭慶光,2015屆院友代表、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毛湛文,2020屆院友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楊奇光分別講述自己與人大新聞傳播教育的故事。
方漢奇表示,人大新聞系的創辦是中國新聞史和中國新聞教育史上值得紀念的事情。人大新聞系自創立之初便展現出系統的辦學格局,逾百人的教學團隊融合了各領域骨干,同步配置了教研室、獨立印刷廠等教學實踐設施;迄今為止培養了大批新聞理論和實踐人才,為教材建設作出巨大貢獻。未來,期待學院在新聞教學、科研與實踐方面繼續努力,在原有基礎上取得更大成就。
論壇還展示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學科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的系列成果。學院副院長宮賀介紹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創新成果,構建了“一體兩翼”的領軍人才培養生態體系。副院長趙曙光發布“明新大模型1.0”,該模型整合三大核心智能體,為應對智能時代新聞傳播領域的重大挑戰提供解決方案。國際新聞與傳播系主任張迪展示全球民意調查中心的系列成果,為精準研判國際輿論、增進文明交流互鑒提供堅實數據支撐。

未來傳播創新聯盟啟動(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會議現場,未來傳播創新聯盟啟動。該聯盟旨在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推動人才培養與實踐創新。周勇還發布“面向2035的十年學科發展路線圖”,提出建設世界一流新聞傳播學科的三大方向,并實施“2211”學科建設行動計劃,全方位推進學科內涵建設與國際化拓展。
當天下午,六個平行分論壇同步舉行。與會嘉賓圍繞新聞傳播學科建設、高層次人才培養、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等主題展開深入研討,為學科發展匯聚全球智慧。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