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12日消息(記者 龐婷)11月12日,在“一把手發布 京華巡禮”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京西福地門頭溝專場上,北京市門頭溝區委副書記、代理區長呂鳴表示,“十四五”期間,門頭溝區大力實施“生態立區、文化興區、科技強區”發展戰略,統籌推進災后恢復重建與綠色高質量轉型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基本實現。生態涵養能力顯著提升、經濟發展動能加快轉換、文旅休閑魅力日益彰顯、安全韌性水平全面增強、城鄉融合發展縱深推進、民生福祉保障持續改善,首都發展重要門戶功能更加強化,正成為讓“在者舒心、來者傾心、未來者動心”的“京西福地門頭溝”。

發布會現場(央廣網記者 龐婷 攝)
PM2.5降至23.6微克/立方米 生態總值變化率穩居生態區首位
5年來,門頭溝區加快建設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獲評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天然氧吧,成為全國首批“深化氣候適應型試點城市”和生態環境部“2024年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
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豐碩。PM2.5平均濃度大幅降至23.6微克/立方米,較2020年下降26.3%。永定河山峽段治理修復成效顯著,“百泉復涌”與生態補水持續推進,地下水水位實現連續7年回升,地表水市考斷面優良率穩定達到100%。土壤環境安全無憂,建設用地、農用地、未利用地安全利用率始終保持100%。
綠色生態空間持續擴容提質。通過實施“中國山水工程”、百萬畝造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廢棄礦山修復等一系列工程,森林覆蓋率和林草覆蓋比分別達到48.6%和93.9%。依托國際月季大會契機,整合永定河沿線資源,推進公園綠地升級和無界公園建設,精心打造“山水園地城”融合共生的四季景觀,一座“人在景中游”的花園城市躍然眼前。
生態價值轉化路徑清晰高效。積極探索“跨流域、跨區域、跨領域”生態共保聯治,完善生態產品價值(GEP)核算體系,構建“GDP與GEP同部署、雙增長”機制。京西古道沉浸式生態小鎮成為全國首個VEP核算市場化應用案例;2024年可比GEP-R達359.7億元,同比變化率位居生態涵養區首位。門頭溝區還積極服務北京打造國際“生物多樣性之都”,成為聯合國公約締約方大會“自然城市”平臺,百花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預考察順利通過。
旅游收入較2019年增長88% 人均文化設施面積增長6.9倍
立足文物大區和文化強區優勢,門頭溝區深度融入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推動“文旅農林商體學”融合發展,成功入選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和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
歷史文脈保護傳承成果斐然。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京西古道成為全市首批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東胡林人遺址入選北京市考古遺址公園,沿河城長城陳列館對外開放。非遺傳承活力迸發,琉璃渠千年窯火重燃,紫石硯等非遺保護基地和妙峰山國家級“民俗學研學基地”相繼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人均文化設施面積、體育場館面積較“十三五”末分別增長6.9倍和13.2倍。
“三地”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聚焦“國際山地運動打卡地”,持續舉辦北京國際山地徒步大會、環門頭溝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品牌賽事,潭王路、妙峰山路入選“中國騎行地圖”精品線路。聚力打造“國際山地旅游目的地”,南石洋大峽谷、百花山觀星勝地成為文旅新地標,“潭柘休閑旅游度假區”晉級市級名錄。著力建設“京津冀微度假首選地”,“門頭溝小院”精品民宿品牌愈發閃亮,“小院有戲”演藝新空間引人入勝,檀谷商圈憑借獨特品味演繹著“大山版的三里屯”風情。2024年,全區旅游收入達41.3億元,較2019年增長88%。
詩畫鄉村建設深入推進。通過實施“百千工程”,構建“一水系八溝、古道聯百村”空間格局,成為全國首批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區。樹立“鄉村經營”理念,試點“強村公司”,引進“鄉村CEO”,深化集體經濟改革,引領山區轉型,推動農民致富、鄉村全面振興。
專精特新企業增長24倍 園區年營收破千億
此外,門頭溝區積極融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聚焦人工智能、超高清數字視聽、心血管醫療器械“三大賽道”,高品質建設中關村門頭溝園。較“十三五”末,專精特新企業增長24倍,目前達到225家,高新技術企業增長15.8%,達到550家,境內外上市企業增長50%達9家,園區年營收突破千億元。中關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園已建成700P國產自主算力集群,獲頒全國首批“國智牌照”;“央視界”計算視聽產業生態加速形成,推出“潭柘智空”大模型;“中國心谷”心血管藥械創新高地初具規模,多項全球領先成果加速轉化。
呂鳴表示,面向“十五五”,門頭溝區將緊抓“兩園一河”聯動發展機遇,錨定目標,加速趕超,在高水平建設首都西大門的新征程上奮力前行,重點在生態安全保障、科創活力激發、京西文化塑造、安全韌性筑牢、城鄉融合建設、民生福祉增進、改革開放深化等七個方面實現新突破。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