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信仰無聲 山河同證——《長江萬里圖》唯一復制件完整亮相福州,再現何遂吳石家國情懷

何遂、吳石的后人代表與大家一起觀看《長江萬里圖》( 記者 林雙偉 攝)

84年前,烽火連天的桂林城中,何遂鋪展宣紙,以五度親歷長江的見聞為基,飽蘸家國憂思,揮毫作畫;吳石執筆題詩,用“孤心郁勃隱雙劍,共濟安危托一舟”的字句,定格同鄉摯友生死相托的赤誠。兩人聯袂創作的《長江萬里圖》,成為風雨歲月里的精神印記。

84年后,這幅承載革命情誼的畫卷再度引發關注,其復制件首次在福州完整公開亮相。昨日(11月15日,下同),“信仰無聲,山河同證——何遂、吳石革命情誼紀念活動暨《長江萬里圖》復制卷公開特展”在福州三山人文紀念園啟幕,何遂與吳石的后人代表、文史專家及社會各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同緬懷革命先輩,傳承紅色基因。

一幅長卷:

詩畫合璧鐫刻生死情誼

昨日上午9時30分,承啟樓展廳內,近70米長的《長江萬里圖》復制件鋪展開來,公眾爭相參觀。《長江萬里圖》創作于1941年,由何遂揮毫繪制、吳石執筆題詩。此次展示了畫作的唯一復制件,同期舉辦“何遂、吳石革命情誼紀念活動”,共同勾勒一段跨世紀的革命傳奇。

“這幅長卷是他們情誼的見證,也是他們信仰的凝結。”吳石孫女吳紅凝視著畫卷上的題詩說,“我爺爺吳石與何遂爺爺是福州同鄉,也是無話不說的知己,更是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生死相托的戰友。他們從福州出發,歷經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隱蔽戰線的生死考驗,最終成就大義。他們代表了血性的福州人,載入了英雄福州城史冊。他們共同創作的《長江萬里圖》,不僅是他們藝術心靈的共鳴,更是他們精神世界的寫照。”

畫卷背后,是一段跨越烽火歲月的革命情誼。1940年冬的桂林,日軍戰機轟鳴不斷,從桂南前線撤回的何遂在簡陋居所內,就著油燈鋪開籌措而來的宣紙,將三峽危崖的蒼勁、江漢平原的開闊納入畫中,更在馬當要塞等戰略要地留下印記。

1941年4月,吳石從重慶趕赴桂林,在燈下鋪開畫作,看到三峽的險水峰巒后,當即題下“遠覽方知天地寬,心安蜀道未為難”的詩句,武昌段“孤心郁勃隱雙劍,共濟安危托一舟”寫下了二人1919年反軍閥遭通緝、乘舟沿長江逃亡的生死往事,川江段“勝地故應人杰萃,摩挱往跡思悠悠”呼應著他們對諸葛亮“鞠躬盡瘁”的精神共鳴。

何遂之孫何迪感慨:“爺爺不是專業畫家,卻是少有的親身走遍長江再落筆的人,這幅畫寄托著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情,更見證了與吳石伯伯的生死之交。”

1950年吳石在臺北英勇就義后,何遂將畫卷悉心珍藏,每逢清明節便展卷憑吊。這份守護跨越了80余年,2022年何遂幼子何達臨終前將畫卷托付何迪,囑托捐贈給國家。2023年6月10日,恰逢吳石犧牲73周年紀念日,何迪與吳紅共同將原件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唯一復制件則贈予故鄉福州,讓這份情誼在故土落地生根。

一座塑像:

青銅鑄魂延續三代傳承

昨日上午10時許,何遂吳石紀念廣場上,全體人員肅立靜默,向兩位先賢致以崇高敬意。凈像儀式、水土共融儀式依次進行,廣場中央兩尊2.5米高的銅像靜靜佇立,吳石身穿西裝、目光堅毅眺望遠方,何遂身穿長衫、拄杖從容佇立,中間以象征海峽的波濤與海鳥造型相連,訴說著對祖國統一的深切期盼。

這座國內唯一經兩家后人共同授權的塑像作品,其創作歷程本身就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傳承。2017年9月,當福州三山人文紀念園董事長林軍在北京提出為吳石、何遂塑像時,年逾九旬的何遂之子何康動情地回應:“吳伯伯和父親是摯友,吳伯伯受父親的影響走上革命道路,最終為國家而犧牲。在家鄉為他們塑像,使他們的精神永流千古,太有意義了!”

創作重任落在了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偉肩上。“這不僅是塑形,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他說,由于吳石將軍影像資料有限,如何實現從形似到神似的跨越成了最大難題。

關鍵時刻,何遂之子何達的建議為創作注入了靈魂。“塑像應互為整體、不分主次,圖片就用吳石穿西裝的照片,他背著手站在海邊望著對岸,搭配何遂拄著拐杖穿著長袍的形象。”他還敲定了題詞——吳石像下刻其絕命詩“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嗟堪對我翁”,何遂像下鐫吳石贈詞“收拾乾坤歸腕底,吾輩固應如是”。

在一年半的創作過程中,兩家后人傾注了全部心血。遠在美國的吳石之女吳蘭成反復叮囑“須還原父親神韻”;何達憑著童年記憶提供珍貴照片;吳紅專程赴京參與修改;何迪等七位親屬三次赴工作室推敲細節。2019年,當紅色幕布在塑像落成儀式上緩緩落下時,在場眾人無不動容。

“爺爺留下的‘有事找何康’字條,讓兩家情誼綿延至今。”吳紅的講述令人動容。何迪說:“他們身上這種‘士為知己者死’的俠義精神,早已成為我們后人相處的根基。”如今,兩家后人依舊親如一家,讓這份跨越時空的革命情誼在血脈傳承中歷久彌新。

一方熱土:

三山人文紀念園的紅色回響

作為此次活動的舉辦地,福州三山人文紀念園早已成為承載英雄記憶的精神地標。園內將軍山占地5畝,匯集了楊成武、熊兆仁等多位將軍的陵墓,紀念廣場正中是“浩氣長存”四個大字,被授予“福州市黨史教育基地”稱號。

“這是胡也頻、鄧拓……他們都是福州人,每個人都是一本愛國主義教科書。”林軍站在名人銅像前介紹。園內抗日志士紀念墻尤為引人注目,墻上鐫刻著張鼎丞、鄧子恢、吳石等近萬名國共兩黨抗日將士和華僑英雄的英名。回憶起2015年紀念墻落成時的情景,林軍熱淚盈眶:“看著老兵們撫摸墻面上戰友的名字,喃喃呼喚,所有在場的人都為之動容。”

2019年開放的閩海百年歷史紀念館,通過“海納”“擊楫”“重生”三大篇章,以豐富史料展現林則徐、嚴復、林覺民、吳石等福州先賢的功績。這里不僅是歷史的陳列館,更是精神的傳承地。

近年來,福州三山人文紀念園與三坊七巷聯動打造紅色線路,開展“信仰的力量”系列講座,讓紅色精神可觸可感。林軍表示,將持續創新展陳方式,讓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在沉浸式體驗中薪火相傳。(記者 燕曉)

編輯:龔雯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