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清縣塔莊鎮茶口村,主街兩邊遍布著大大小小的粉干商鋪,游客紛紛上前購買粉干。
擁有800多年歷史的茶口粉干是閩清“三寶”之一。如今,“一根粉”的全產業鏈年產值達到5億元,成了塔莊鎮的特色農業產業金字招牌。小小粉干撬動數億元鄉村產業,這個鎮做對了什么?

茶口村村民晾粉干(記者 林雙偉 攝)
好水好稻
鑄就粉干金字招牌
在閩清縣茶口粉干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了熱火朝天的景象——一箱箱粉干整裝待發,即將漂洋過海,發往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等地。公司生產負責人陳建山自豪地說:“我們公司的產品供不應求,有多少賣多少!”
這份底氣,來源于田野的“第一車間”。塔莊鎮黨委書記林世烽說:“我們和省農科院專門研發了低GI(血糖生成指數)粉干專用稻,這種稻米做出來的粉干特別爽滑、有韌性。”因為銷路穩定,農戶種植積極性高漲,坂尾村獲評粉干專用稻生產示范基地、溪東村獲評超級稻機收再生稻示范地。科技賦能,讓最初的“一粒米”贏在了起跑線。
不僅有好稻,更有好水。塔莊鎮地處閩東南沿海火山巖帶中部,地下蘊藏著豐富的優質礦泉水源。“好水是粉干的靈魂。”一位老匠人告訴記者,“用這里的水加工粉干,自帶一股甘甜。”正是這得天獨厚的好稻好水,奠定了茶口粉干質優味美的堅實基礎,也讓陳建山能驕傲地向消費者承諾:“我們的粉干,除了水和大米,沒有任何添加劑。”
抱團發展
共同提升品牌影響力
茶口粉干歷史悠久,其制作工藝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的粉干制作有13道工序,每一道都有講究。”匠人林和禮說。長期的實踐讓他練就了許多絕活:他會“觀天象”,能通過云層判斷天氣,決定最佳的曬粉時間;他對時間的把控精準到分秒,大米浸泡多久,“煮丸”需要幾分鐘,他都了然于胸。他的作坊一天能生產超500公斤粉干,“做完了就有人買,根本不愁銷路”。
茶口村的粉干產業并非各自為戰。村里有90多家手工作坊和數家龍頭企業,他們之間形成的是一種獨特的“競合關系”。
“我們經常會在一起切磋技術,分享經驗。”林和禮說,“大家不是競爭關系,而是抱團發展,一起壯大。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更大的產業規模,打出‘茶口粉干’的共同品牌。”
這種“抱團”精神,也體現在龍頭企業與小手工作坊的互動上。陳建山說:“當手工作坊遇到滯銷問題時,我們會去收購;市場銷量大時,我們會聘請這些粉干匠人來工廠做工。”
塔莊鎮還成立了粉干協會,推動傳統作坊走向現代化加工。他們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社+小作坊”模式,通過政策扶持與技能培訓,帶動農戶從單一的種植向加工、文旅等領域延伸。同時,借助電商直播基地、銷售小程序等平臺,構建起線上線下聯動的產銷網絡。
2024年,茶口粉干全產業鏈產值突破5億元,產品遠銷海外,茶口村因此成為全國聞名的特色產業億元村。
“鏈”動三產
建設標準化產業園區
“建設閩清茶口粉干產業園,目的就是推動一二三產全產業鏈發展。”林世烽介紹,產業園將整合廠房、倉儲、物流、產品展廳、美食體驗等功能,推動粉干產業特色化發展、產業化推進、標準化管理,實現粉干產業轉型升級。
圍繞“一根粉”的創新從未停歇。在塔莊鎮黨委副書記鄭公翔的辦公室,記者看到了粉干的“現代變形記”。他打開一個面桶,里面裝著經過凍干處理的茶口粉干。“外表看起來像面餅,開水沖泡5分鐘就能恢復原貌。”鄭公翔說,這是在保留傳統口感基礎上研發的即食產品,旨在開拓年輕人市場。此外,自熱鍋粉干、預制粉干等創新產品也不斷涌現。
塔莊鎮深入實施“品牌強農”戰略,系統梳理了關于茶口粉干的傳說、故事和十三道工藝,建設精致工坊,開發研學體驗活動。此外,改造了茶口村的老糧倉,高標準打造“福農優品·茶口粉干品牌館”,通過非遺手工體驗等場景延伸產業鏈。
“梅姥爺”“唐宋元閩清”“茶口”等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成長。一個集生產加工、觀光體驗于一體的融合模式正在形成,真正實現了讓“一根粉”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促進鄉村產業全面振興。(記者 譚湘竹/文 林雙偉/攝)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