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貴陽11月17日消息(記者任振國 實習記者吳元偉)“今年人均GDP預計突破6萬元,較2020年增加1.2萬元以上。”日前,在貴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貴州省“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上,貴州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鄒康說道,貴州全省地區生產總值于2022年突破2萬億元大關,2024年達到2.27萬億元,“十四五”期間增量預計超過5000億元。

發布會現場(央廣網發 吳元偉 攝)

五年來,貴州大抓產業、大抓項目、大抓招商,努力走出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

貴州創新推進“富礦精開”,加快建設“六大產業基地”。工業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頂梁柱”,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20年的17.1%提升至2024年的36.7%。以數字經濟、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快速崛起,今年前三季度電子信息制造、汽車制造、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6%、64%和36%。農業“壓艙石”基礎更加穩固,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大關。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持續提升。

在科技創新方面,貴州深入實施“六大重大科技戰略行動”,“十四五”以來新增公共大數據、綠色農藥等4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在橋梁建造、礦產資源勘探及精深加工、新能源電池材料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突破50%。“中國天眼”再創紀錄,已發現脈沖星1152顆,超越同期國際同類探測成果總和。在長征火箭、神舟飛船、C919大飛機這些國之重器上都有貴州制造的貢獻,眾多科技成果正從實驗室加速走向生產線、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同時,貴州建立政府投資“1+3”管理體系,實現項目全周期監管,“投資必問效、無效必問責”成為普遍共識。積極打造黔東南州黎從榕、遵義兩大“橋頭堡”,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著力拓展東南亞、南亞、中亞等“一帶一路”市場,推動新能源電池、白酒、輪胎等“貴州制造”加快出海,2024年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出口額增長85.8%。

這五年,貴州生態環境質量持續領先,中心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率保持98%以上,主要河流出省斷面水質全部優良,每年為長江、珠江輸送1000多億立方米優質水源。發展方式加快綠色轉型,世界首臺660兆瓦超超臨界燃煤機組在貴州投運,標志著我國高效清潔煤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全省新能源裝機占比突破60%,綠色經濟占比由2020年的44.4%提升到2024年的48.8%,“含綠量”持續提升。

除此之外,在民生保障方面,貴州堅持每年將七成左右財政支出用于民生領域,連續實施十件民生實事,扎實推進“六六就業穩崗計劃”等惠民工程。每年新增城鎮就業60萬人,省外務工規模穩定在600萬人左右,農民收入增速持續高于城鎮居民,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每年都有新變化,“十四五”時期累計新增學位15.4萬個。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成開診,老百姓就近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紅飄帶”“偉大轉折”等文化地標精彩呈現,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展望‘十五五’,我們信心滿滿!將切實發揮比較優勢,強化重大工程、重大項目支撐,努力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展現貴州新風采,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鄒康表示。

編輯:楊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