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永州11月11日消息(記者 黃珂嵐 通訊員 黃春華)初冬季節,在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連綿的群山之下,一個總投資近90億元的“超級充電寶”正在全速“充電”。作為國家“十四五”能源規劃的重點項目,江華灣水源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現場,正以日新月異的面貌,不僅為未來的電網注入強勁動能,更在當下深刻地重塑著當地的發展格局與民生圖景。

灣水源抽水蓄能建設工地(央廣網發 黃春華 攝)
群山之下,再造“電力糧倉”
近日,走進位于該縣湘江鄉的灣水源抽水蓄能電站,只見數十臺大型工程機械轟鳴作響,往來穿梭。在山體內部,通風兼安全洞、進廠交通洞等核心洞室的開挖工作正穩步向深處推進,焊花飛濺,建設者們晝夜奮戰,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目前,工程所有關鍵節點均按計劃順利推進,我們正朝著2030年首臺機組并網發電的目標穩步邁進。”湖南能源集團江華發電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周武良介紹。這一巨型工程規劃安裝4臺單機容量350兆瓦的可逆式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高達1400兆瓦。
據測算,電站建成后,年設計發電量可達15.8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省標準煤約52.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0萬噸。周武良強調:“它將承擔起湖南電網調峰、填谷、儲能、應急備用等多重核心功能,對于優化區域能源結構、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服務國家‘雙碳’戰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投資拉動,民生改善與基建升級并行
重大項目的落地,首先帶來的是真金白銀的投入和實實在在的民生改善。項目指揮部最新數據顯示,自今年3月正式開工以來,累計已完成投資近10億元。更令人矚目的是,涉及千家萬戶的移民征拆與安置工作已全面收官,為工程的順利推進掃清了障礙。
在嶄新的移民安置區內,房屋整齊劃一,基礎設施一應俱全。而變化的,不僅僅是居住環境。作為電站的“生命線”工程,配套的S231公路改擴建項目正與主體工程同步全速推進。
“以前我們從水口鎮回家,山路彎彎繞繞,要花上一個半小時。現在等這條新路修好了,聽說半個小時就能到家,想想就覺得好方便!”田沖村村民趙美玲談及未來的交通,臉上洋溢著期待的笑容。
這條貫穿電站、連接香草口至水口大橋、全長約25.1公里的二級公路,其關鍵控制性工程——一條2630米長的隧道正采用雙向掘進模式攻堅,預計2027年底先于電站建成通車。它將成為打破制約當地發展交通瓶頸的“動脈”,徹底改寫山區群眾的出行方式與時空概念。

S231香水公路隧道施工中(央廣網發 黃春華 攝)
輻射效應,從“發展邊緣”到“機遇前沿”
灣水源項目帶來的輻射效應,遠不止于電站本身。湘江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唐江濤在鄉政府的規劃圖前,描繪了一幅因路而興、因電而活的新藍圖。
“資源利用難題和交通閉塞,曾是制約我們湘江鄉發展的最大瓶頸。”唐江濤坦言,“如今,借著省重點項目的東風,S231道路改進如火如荼,我們鄉里的發展布局將被全面激活。”
面對這千載難逢的機遇,鄉黨委、政府已提前謀劃,將散落在深山里的瑤寨古村、瀑布云海等“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生態與文化寶藏,進行整體打包規劃,全面納入全縣旅游環線。“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彎路變直路、舊房變新房、瑤寨變新寨’,讓湘江鄉從過去發展的邊緣地帶,一躍成為縣域經濟的前沿陣地。”唐江濤信心滿滿地說。
此外,項目的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經濟引擎。據介紹,在建設高峰期,項目可直接或間接帶動當地2000至3000人就業,有效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而電站建成投運后,預計年創收約15億元,為當地貢獻稅收1.5億元左右,這筆持續穩定的財政收入,將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長久支撐。
從保障能源安全的戰略布局,到改善民生的具體實踐,再到激活區域發展的長遠謀劃,江華灣水源抽水蓄能電站這顆正在湘南大地深處扎根生長的“種子”,正蓄勢待發。它承載的,不僅是點亮萬家燈火的清潔電能,更是一個偏遠山區邁向鄉村振興、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嶄新希望。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