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沈陽10月29日消息(記者李子平)截至2024年末,遼寧全省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295萬人。日前,遼寧省民政廳會同省老齡辦發布的《2024年度遼寧省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遼寧全省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31.2%,全省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21.9%。

面對數量眾多而又逐年增加的老齡人口,如何提供更多的助老服務,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安?

遼寧省民政廳副廳長、省老齡辦主任陳進介紹,以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養老服務、健康支撐體系為重點,遼寧扎實推進全省老齡事業發展,目前全省養老機構發展到2421個,床位21.22萬張;城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達到1.4萬個,老年人得到了更加方便的助餐、助潔、助行、助浴等服務。

“數字夕陽紅”圖景正在繪就

創新助老服務模式,遼寧正在繪就“數字夕陽紅”新圖景。遼寧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所研究員姜巖介紹,遼寧正在打造“養老+科技”業態融合發展應用示范,帶動全省智慧養老產業發展。目前已有多家企業推出智能看家、全屋陪伴等數字化產品,可以提供“跌倒看護”“自動求助”等智能服務,形成了“終端+云存+AI應用”一體化解決方案。

“我們正在以數字化技術構造一個‘城市養老操作系統’。”東軟集團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姚勇告訴記者,這個系統可以精準地把一個城市里的服務對象和服務機構數字化:一側通過多維度數據形成精準的用戶畫像,另一側數據資源管理平臺打通醫療、社保、養老服務等多領域數據,形成城市養老“數據地圖”。

“通過智能算法優化資源配置,讓社區養老中心、護理機構等實現高效協同,并保證在平臺上進行供需的精準兌現,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升獲得質量。”姚勇說,這個平臺實現了從“政務工具”到“城市操作系統”的躍遷,覆蓋居家服務、醫護到家、煥新商城、老年大學等30類核心養老場景,匯聚全國及沈陽本地700多家養老服務商。

長期護理保險“十五五”全覆蓋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老年失能、半失能群體的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問題日益突出。遼寧省醫保局副局長田大巍告訴記者,目前省醫保局正在會同財政、民政、衛生健康等部門,研究制定遼寧省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實施方案和配套文件,全力做好制度實施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在推進步驟上,遼寧擬采取“先職工、后居民”的方式,先從參加職工醫保的就業群體起步,逐步將未就業城鄉居民納入保障范圍,分步分批推進改革。2026年,省本級、沈陽市率先在就業群體中啟動長期護理保險。到2028年,長護險將覆蓋省域內全部就業群體,并支持有條件的市適時將未就業城鄉居民納入制度覆蓋范圍,力爭在“十五五”末期實現人群全覆蓋。

減輕照護負擔,緩解養老焦慮,遼寧已有城市開始行動。記者從沈陽市有關部門了解到,作為全國四個市級試點之一,沈陽已率先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消費補貼。補貼項目包括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三個方面。涵蓋助餐、助浴、助醫、助潔、助行、助急服務,以及康復護理、日間托養等服務,也包括機構的長期服務和短期服務,額度最高為800元。

大力增加供給 銀發經濟日趨深化

近期,隨著北方多地氣溫驟降,不少銀發一族紛紛選擇提前開啟秋冬旅居,踏上“向南避寒”、康養療愈的旅途。在線旅游平臺數據顯示,中秋國慶假期后,來自北京、沈陽、天津等北方城市的避寒游預訂量顯著攀升。

近日,國鐵沈陽局開行今年首趟昆明方向銀發旅游專列。“往年就有旅客提出想去云南暖秋避寒,今年我們根據這些需求建議,特別設計了相關線路。后續還將根據季節變化,陸續開行至海南、廣西等方向的銀發專列,持續完善覆蓋全國的特色旅游線路體系。”沈陽鐵道文旅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銀發人口和老年人口規模巨大,鋪就了發展銀發經濟的人口基礎和潛在市場基礎,他們的衣、食、住、行、用、康、醫、養、文、旅、服等各領域的老齡需求和備老需求日益旺盛。

今年,《遼寧省深化養老服務改革促進銀發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出臺,遼寧省民政廳等相關部門制發促進銀發經濟發展、養老金融、提振消費、家裝廚衛“煥新”等一攬子政策。當前,遼寧正在加快推進老年用品產業提質升級,增加優質產品供給。

遼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鄭巖介紹,一方面支持龍頭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突破智慧康養云等5大系列22類創新產品,打造行業“排頭兵”;一方面引導中型企業圍繞健康監測、康復輔具等細分領域,加快產品迭代升級,成為“單項冠軍”;同時鼓勵中小微企業在配套領域做精做深,成為“配套專家”。

姜巖表示,目前養老服務市場化運作相對滯后,質量更高、結構更優的養老服務尚顯不足。應當繼續優化老年健康服務產業,推動醫養、康養產業融合發展;強化創新驅動,推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促進涉老消費品工業發展,提升老年消費品供給能力。

編輯:莊濱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