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國家科技戰略需求和“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提出60項先進工藝制造、光刻材料等集成電路關鍵領域的聯培課題,招錄88名工程碩博士

■在云端芯片設計、人形機器人、工業垂類大模型等人工智能熱點方向提出112項聯培課題,招錄143名工程碩博士

“公司對專業有要求嗎?電子信息工程可以嗎?”

“沒問題,您先登錄上海市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管理信息平臺,可以看到我們發布的課題,有合適的就聯系我們。”

10月中旬,一場別開生面的對接會在上海大學體育館舉行。這似乎是一場校招,只不過“應聘”的不是學生,而是高校導師,“面試”的也不僅有企業人事部門,還有技術專家——這是由上海市人才局、市教委共同主辦的產教融合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2026年招生工作校企對接會。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去年10月,市人才局會同市教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國資委和市科委等部門提出組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委員會、校企共建課程體系、校企導師互聘共培和引導學生留企就業等16條改革舉措,探索實踐產教融合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的“上海方案”,近期已完成“上海方案”首批2025年招生工作。

圍繞工程碩博士培養的這場改革,為什么改?改了什么?成效如何?

以需定供,重塑人才培養模式

對很多人來說,“工程碩士”“工程博士”這兩個詞匯仍然稍顯陌生。

其實,作為專業型學位,工程碩士和工程博士設立已久。只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其培養模式與學術型碩博士大致相同,并未充分突出校企聯合培養的特色。

近年來,上海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探索卓越工程師培養新路徑。“上海方案”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爐。

“整體工作思路可概括為‘企業主導、需求牽引、分類培養、科學評估’。”市人才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自今年1月起,上海組織開展首批招生工作,目前各高校均已完成2025級工程碩博士錄取工作。

從企業真實需求出發,把科研做在生產線上,是本次培養改革最核心的邏輯。

以不久前舉辦的校企對接會為例,展訊通信、庫帕思、上海電氣等62家企業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城市建設六大領域,提出了166項工程碩博士聯培課題和271名工程碩博士聯培需求;來自19所在滬高校的400余名導師與企業充分互動、凝練選題,將工程技術和科研攻關難題轉化為工程碩博士培養的“磨刀石”。

活動現場,上海庫帕思科技有限公司交付運營總監鄧思文正忙于對接工作。短短半個多小時,五六名高校導師向這家人工智能語料數據平臺型企業拋出了橄欖枝。通過高校導師“揭榜領題”、企業反選高校導師等環節,雙方達成聯培課題合作意向,然后以此為方向招收工程碩博士。完成在校學習任務并通過項目開題的工程碩博士,將分批入企開展工程實踐,畢業后可留企工作。這樣一套流程所指向的,就是“以需定供”。

“我們既是為了響應國家戰略,也是出于內部驅動。”鄧思文提到,人工智能產業對人才的需求處于不斷變化提升之中,企業認識到育人比選人更重要,因此希望提前介入,通過參與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來培育發展所需的人才。

上海汽輪機廠聯合培養的2025級工程碩博士共有10余名。“期待他們能將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帶入產業一線,成為推動公司技術攻關與創新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上海汽輪機廠團委副書記張棟說。

據悉,經供需充分對接,今年全市共有166家企業與19所高校計劃聯培500余名工程碩博士。

聚焦“真問題”,校企優勢互補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并非新鮮事。上海正推進的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相比傳統模式到底有何突破?

扎根教學一線,高校導師們最先感知到變化。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地下建筑與工程系教授馬險峰直言,盡管校企協同育人早已有之,但過去合作關系的建立、維系主要靠個人,“有點小打小鬧”。這次培養改革層次高、范圍廣,并通過制度設計將人才培養全過程規范化,重塑人才培養模式。

從全國層面來看,可憑借實踐成果而不唯獨靠學位論文答辯獲得學位,是工程碩博士學位評價改革領域的另一突破。“新規剛開始執行,學生還是偏保守,更多人傾向于選擇寫論文。”馬險峰認為,隨著改革推進,高校對于實踐成果答辯的接受度會更高,這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無論學位論文還是實踐成果,“上海方案”聚焦的始終是“真問題”。也就是說,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要以“真問題”貫通創新鏈、教育鏈、產業鏈,為學生營造貼近生產一線的沉浸式學習機會,形成產教良性互動、校企優勢互補的格局。

什么是“真問題”?在鄧思文看來,“真問題”源于市場的最新趨勢、產業的實際需求。張棟舉了個例子:上海電氣旗下有家從事工業燃機開發的企業,這家企業在燃燒方向、氣動方向有很多尚未解決的技術難題。“這些就是企業實實在在想要突破的問題,很需要來自高校的智力支持。”

在“上海方案”第一年的實踐中,聚焦國家科技戰略需求和“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紫光展銳、華虹集團、合見工軟等企業與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高校合作,提出60項先進工藝制造、光刻材料等集成電路關鍵領域的聯培課題,招錄88名工程碩博士;燧原科技、中國聯通、中國寶武等企業與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合作,在云端芯片設計、人形機器人、工業垂類大模型等人工智能熱點方向提出112項聯培課題,招錄143名工程碩博士。

為確保聯培課題質量,上海還分領域組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委員會,邀請行業專家與高校專家共同開展聯培選題指導。經專家評估,首批361項聯培課題均獲通過。

為應用型本科改革提供思路

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副教授王鯤鵬今年共招收5名學生,全都是工程碩博士。他明顯感覺到,這些學生跟傳統學生很不一樣,“他們首先思考的是整個產業的痛點在哪里,然后會與企業進行深入交流,再把問題帶回高校,在導師指導下研究解決問題,最后將成果應用到生產一線”。

從這個角度而言,工程碩博士比普通專業學位學生的培養難度更大。“對導師、對學生的要求都變高了。”王鯤鵬說,但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綜合能力會更強,就業前景和發展潛力也會更好。

對于這類學生,企業的認可度頗高。

張棟說,當前企業最急需的是能快速處理復雜工程問題、具備卓越實踐創新能力的高端復合型人才。上海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可解決人才培養與產業應用“最后一公里”脫節問題,為企業搭建起穩定的人才輸送通道。

在采訪中,也有企業代表向記者表達了隱憂:一方面,企業前期主要與高校導師對接,不像招聘那樣直接選人,并不了解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企業在聯培過程中需要投入較大成本,而學生的就業去向與企業并非“強綁定”關系,如何留住人才就成了一大挑戰。

怎樣才能更好留人?上海已經展開探索。比如,落實校企雙導師制度,由校企雙導師圍繞聯培課題共同擬定聯培方案、共同調整優化課程體系。庫帕思等企業董事長作為企業導師親自參與聯培,大部分企業選配的導師都是高級以上職稱。

“我們希望通過營造良好成長環境,吸引人才長久留在企業。”張棟說。還有企業代表認為,哪怕聯培學生最后去了產業鏈上下游公司,企業也樂見其成,“對于產業整體發展肯定是有裨益的”。

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上海方案”的溢出效應已顯現。改革經驗正為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提供思路,推動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從工程碩博士向本科階段延伸。比如,上海電機學院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大一實施“大類招生、按需編班”,大二依托與上海機床廠、上汽大通等企業共建的實驗平臺開展校內實驗教學,大三、大四到上海電氣、中國商飛等企業駐企培養,將產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全環節。(記者 周程祎)

編輯:何智康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