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9月11日消息(記者 馮麗)“過去是我們自己找技術、找合作方,現在通過政府搭建的線上平臺,效率大大提高,匹配也更精準。”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雷雯博士感慨道。該院依托普陀搭建的“武寧創新共同體”,與上海市兒童醫院等單位展開合作,推動碳13同位素國產化項目成功落地安徽,打破國外長期壟斷。
普陀區被譽為上海“西大堂”(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沿滬寧產業創新帶,正成為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強勁引擎。在這條橫貫滬蘇、連接八市一區的經濟與創新廊道上,上海市普陀區以“西大堂”的區位優勢,推動一批跨區域合作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形成了具有辨識度的“普陀實踐”。
從“物理節點”到“功能樞紐”
普陀區不僅是上海連接長三角的交通樞紐,更是沿滬寧產業創新帶上的重要戰略節點。“我們不只是地理意義上的‘過道’,更要成為功能意義上的‘平臺’、創新要素匯聚的‘磁場’。”普陀區沿滬寧協同創新辦公室工作人員周瑞清介紹。
依托G2、G42高速入城口區位優勢,普陀正在加快打造“沿滬寧協同創新中心”,提供產業對接、科技金融、人才服務等一站式功能支撐,真正讓高速路變成“協同路”、高鐵線成為“創新線”。
資源如何對接?需求如何匹配?
普陀區委書記胡廣杰在介紹普陀區“十四五”期間建設發展成果時表示,普陀會同沿滬寧8個城市共同梳理資源、需求、合作“三張清單”,匯集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資源310項,跨區域合作195項。今年7月,“沿滬寧協同創新集市”在線平臺開始運行,28個技術創新需求被揭榜,技術交易額實現800萬元。
上海化工研究院展出的碳13同位素國產化成果(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從“單打獨斗”到“聯合攻堅”
普陀著力構建“企業出題、院所解題、政府搭臺”的揭榜掛帥機制,組建了一支74人的技術經理人隊伍,充當“科技紅娘”,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在產業生態方面,普陀推動成立多個跨區域聯盟體。上海電科所牽頭組建的長三角機器人產業平臺創新聯盟,已為南京、蘇州、常州等地的20余家機器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而上海化工院作為新材料產業鏈“鏈主”,聯合江蘇多地企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實現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人才、資金、數據等創新要素能否自由流動,直接影響協同創新效能。普陀區推出“1+N”人才新政,為全球TOP100高校畢業的碩博人才提供3到6個月免費住宿,探索共建沿滬寧人才庫……
“我們不能滿足于現有的合作項目,更要著眼構建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讓上海的資源優勢通過普陀‘輻射出去’,把長三角的創新需求通過普陀‘吸納進來’。”胡廣杰說。
面向“十五五”,胡廣杰表示,普陀已明確將繼續聚焦創新“一條鏈”、產業“一幅圖”、要素“一張網”、服務“一站式”和市場“一盤棋”五大行動,推動沿滬寧創新帶建設走向縱深。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