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晉城5月21日消息(記者郎麒)天上太陽,地上大陽。在山西晉城太行山麓,有一座擁有兩千六百多年歷史的古鎮—大陽古鎮。這里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約34萬平方米,是中國北方最大明清建筑群,被譽為“中國古城鎮活化石”。

大陽古鎮被譽為“中國古城鎮活化石”(央廣網記者 郎麒 攝)

大陽古稱陽阿,歷史上秦皇在此置縣。穿過古鎮城樓,古樸幽邃的五里老街映入眼簾,巍巍高墻,幽幽古巷,明清風韻撲面而至。青石板鋪就的古街猶如一條蜿蜒的游龍,貫穿東西大陽,沿街各種店鋪云集,與周邊的民居、寺廟、樓閣融為一體。

四合院民居(央廣網記者 郎麒 攝)

漫步古鎮,可以看到這里散落著大量的明清以來保存下來的民居,這些民居主要以四合院為主。同時,由于戰爭的影響,大陽四合院在防衛功能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受到風水觀念的影響,還出現了一些三合院和九宮八卦式格局的院落。

幽幽古巷(央廣網記者 郎麒 攝)

隨著明清時期工商業的發展,大陽商人通過資本運作,不僅使自己聚集了大量的貨幣資財,而且促進了城鎮的大規模發展,逐步形成了“九十三個閣,七十二條巷,九市八圪垱,老街五里長”的建筑格局。

冶鐵用的坩堝(央廣網記者 郎麒 攝)

大陽是我國冶鐵業發源地之一,早在戰國時大陽已成為北方各諸侯國制造兵器所需生鐵的重要產地。

明清時期,大陽手工制針業繁榮,大陽手工制針工藝有七十二道工序,并形成了以街巷為線,以個體院落為點的規模性操作場面。由于其所制鐵針質量優異,經久耐用,大陽成為全國制針業的中心,不僅供應了中國市場,還遠銷中亞地區,大陽也因此獲得“九州針都”的盛譽。如今,人們的生活雖已不需要“縫縫補補”,但到此旅游的人們仍會購買幾支鐵針饋贈親朋好友。

游客參觀手工制針(央廣網記者 郎麒 攝)

品城池寨堡,逛官宅商居……在大陽古鎮,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都在以其獨特古樸的歷史氣息吸引八方游客,并向人們訴說著“屋檐上的文脈”。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