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是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見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了展示老區新時代的新成就、新面貌、新變化,央廣網記者走進山西革命老區看發展,推出《光耀太行·紅土巨變》融媒體系列主題宣傳。
央廣網朔州9月21日消息 在山西北部雁門關外、桑干河畔,有一座被譽為“北方新城”的縣級市——懷仁。
素有“德鄉”之稱的懷仁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從一千多年前的宋遼古戰場金沙灘,到八十多年前晉綏邊區革命根據地組成部分鵝毛口,這片英雄的土地始終在續寫著時代華章。
而“匠心”正是懷仁譜寫時代華章的如椽巨筆——這里不僅孕育了千年陶瓷,也培養了莘莘學子。
“工匠精神”讓懷仁陶瓷一路向“新”
懷仁自古以來便是中國陶瓷的重要產地之一,在中國瓷器界享有“陶埴一技、獨擅北方”的美譽。
憑借久遠的陶瓷歷史、龐大的產業規模、精湛的燒造技藝,懷仁陶瓷久負盛名并躋身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作為山西首批十大省級重點專業鎮之一,懷仁陶瓷涵蓋日用瓷、工藝瓷、包裝瓷、建筑瓷等十大類兩千多個品種,年產量高達30億件。

懷仁生產的精美骨瓷產品(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骨瓷以牛骨粉作為原料之一,產品質地瑩潤、細密堅硬,是世界公認的高檔瓷種,也是日用瓷屆的“頂流”。近年來,“北方日用瓷之都”懷仁,正從傳統的陶瓷制造,向骨瓷餐具的生產和新品研發進軍,產品不斷迭代升級,而懷仁的陶瓷產業也正在由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蝶變。
走進懷仁市錦泰陶瓷有限公司的現代化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各自的工位上有條不紊地忙碌,灰白色的原料通過一道道工序,最終“脫胎換骨”被淬煉成各種精美的骨瓷產品。
“公司從2021年投產以來,已經研發了上千種新器型,累計研發費用近500萬。”錦泰陶瓷有限公司創始人王希畢說。據悉,憑借“七濾五篩”工藝,該公司成功打造具有抗菌、易潔、耐酸堿的全球第三代骨瓷產品,企業參與起草制定的《骨質瓷器國家標準》也將正式實施,標志著懷仁陶瓷產業站在了行業標準制定的前沿。
以錦泰陶瓷為代表,懷仁陶瓷企業以集群式發展,不斷實現從“制造”到“智造”、從“跟跑”到“領跑”的華麗蛻變。
2024年,懷仁陶瓷專業鎮營收突破33億元,同比增長18.7%,123條生產線年產27.9億件瓷器,帶動5.6萬人就業。從印花瓷到骨瓷2000多個品類,讓“中國北方日用瓷都”的金字招牌含金量更足。

陶瓷產業為當地百姓鋪就致富路(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強大的人才儲備。曾經通過企業生產培養技術工人,到如今專業學校為企業輸送人才,懷仁陶瓷的人才儲備方式,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為山西省唯一一所以陶瓷產業為核心的高等職業院校,2020年成立的朔州陶瓷職業技術學院設立有陶瓷制造技術與工藝、產品藝術設計、新能源材料應用技術等21個專業,已培養陶瓷相關專業學生近8000名。
學院負責人告訴記者:“學生畢業以后流向比較廣泛,大部分學生進入陶瓷生產企業,還有的選擇自己創業。他們是懷仁陶瓷產業的新鮮血液,也是行業發展的希望。”
畜牧業成百姓致富領頭“羊”
在懷仁海北頭鄉下海子村家興園農牧專業合作社羔羊養殖棚內,飼養員正將飼料倒入食槽內,上千只小羊羔咩咩歡叫著爭相進食。村旁的鹽堿地成為紫花苜蓿、玉米等羊飼料的理想種植地。通過專業合作社以“公司+基地+農戶”的訂單模式,村里的羔羊養殖實現了集中飼養、統一管理、抱團發展。
2022年,懷仁市海北頭鄉下海子村(肉羊)成功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產業超億元村。
羔羊規模化養殖,為懷仁羔羊肉產業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們工廠日宰殺羔羊3000只左右,其中,三條生產線每天精細化分割羔羊1000只左右。”懷仁金沙灘羔羊肉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孟文斌,站在廠區全封閉可視化生產線旁向記者介紹。

懷仁畜牧業聚鏈成勢(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據悉,通過精細加工,一只羊可分割加工為30多個系列168個品類的產品,利潤比直接賣白條羊提高3倍以上。“2024年公司全年銷售額實現4.2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6%。”孟文斌說。
作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懷仁羔羊肉”品牌價值已達46.78億元。在其統一標識下,懷仁已注冊有“塞外鮮”“大材地”“朔美·引羊”“桑干河”等16個羔羊肉系列產品商標,先后開發出了速凍分割、熟食調理等33個系列的高附加值羊肉產品。

“一只羊”變身一條產業鏈(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圍繞“一只羊”,從飼料種植、羔羊養殖到屠宰分割、熟食加工以及有機肥料銷售,懷仁羔羊已形成全產業鏈、品牌化、高附加值的產業發展特色。截至目前,懷仁從事與羊產業相關的農民有5萬多人,農民人均羊產業純收入約占可支配收入的30%,達到7000元。
“匠心育人”成就“優質生源基地”
5月28日,一場以“陽光體育與我同行”為主題的2025年懷仁市中小學運動會隆重啟幕。由全市各學校選派的運動員近三千人組成27支方隊,步伐矯健地依次步入賽場。“懷仁作為教育大市、教育強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全面發展人才……”體育場上,主持人的解說激情澎湃。
目前,懷仁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63所,在校學生約11萬人。從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到高中、大學,優質教育資源富集,讓這個晉北小城吸引大量外來人口定居求學。

懷仁形成獨具特色的教育品牌(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懷仁教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也經歷了潤物細無聲的漫長過程。1980年,《光明日報》報道了懷仁從1978年開始為老教師頒發教齡紀念章的消息,著名學者梁衡聽聞都不禁贊嘆當地尊師重教之風。
時光不改初心,近年來懷仁強力推進“名師、名校長、名校”創建工程,逐步形成了“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教育模式。
教學特色百花齊放,但立德樹人,是懷仁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在懷仁三中一間名為“仁雅兌夢軒”的房間里,貨架上擺滿了各式毛絨玩偶、運動器材、益智玩具,下課鈴一響,學生們成群結隊走進來,細心挑選一番,用卡片鄭重地兌換心儀的物品。

用激勵教育讓學生發現更好的自己(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懷仁三中副校長王亞南告訴記者:“我們學校校訓是‘明德、博學、篤行、致遠’,從去年開始推出校訓激勵卡,老師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以卡片作為獎勵。學生集夠相應數量的卡片,就能兌換獎品。”據王校長介紹,學校有2000多名學生,一年來已發放8萬余張激勵卡,通過“去批評化”的教育,讓學生們在賞識和肯定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作為教育強市,懷仁保持著政以興教為重,民以尊教為榮,師以樂教為本,生以樂學而篤行的優良傳統。通過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懷仁已累計向全國各大院校輸送大學生9.5萬多名,其中被清華、北大錄取101人,考入“985”“211”“雙一流”大學的18350人,晉北小城已成為全國46所名校的“優質生源基地”。
點擊下方海報,聆聽紅色懷仁

總策劃:韓文
監制:張潔
記者:張晉鵬 溫雅慧 尹琳岑(見習)
指導:中共山西省委網信辦
鳴謝:中共懷仁市委宣傳部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