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是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見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了展示老區新時代的新成就、新面貌、新變化,央廣網記者走進山西革命老區看發展,推出《光耀太行·紅土巨變》融媒體系列主題宣傳。

央廣網呂梁9月30日消息 在呂梁山東麓、文峪河臂彎之中,千年古邑交城曾以商幫林立富甲四方。八十多年前,在抵御日寇侵略的戰爭里,交城人民以一場場英勇頑強、機智靈活的戰斗,繪就了《呂梁英雄傳》底本,其中“擠敵人”的戰斗更是成為軍民團結抗日的典范。

滄海桑田初心不改,如今,守護綠水青山之本、開拓富民強縣之路,交城涌動澎湃奮進的萬千氣象。

山水交城的“詩與遠方”

“交城的山來交城的水……”源自清末的民歌《交城山》,是“千年古縣”的悠揚律動,也是如今游客向往奔赴的詩與遠方。

仲夏時節,沿著山間公路行駛在交城縣龐泉溝鎮,一側青山疊嶂,一側河水潺潺。樹蔭下一頂頂帳篷就是游客的“家”,看景、野炊、戲水,這片山水間總有讓人流連忘返的魅力。車行至青山深處,河水變得湍急,順流而下的橡皮筏上,游客們歡笑嬉鬧,體驗龐泉溝“華北第一漂”的刺激與樂趣。

游客正體驗龐泉溝“華北第一漂”的刺激與樂趣(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據龐泉溝鎮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鎮12個村中,有近一半發展文旅相關產業,僅漂流項目沿線就有36家民宿農家樂。此外,龐泉溝寫生基地等文旅綜合體的開發,將當地單一風光游變成多元旅游體驗目的地。2024年,龐泉溝鎮接待游客10萬人次,全年旅游收入突破3000萬元。

連續五年蟬聯“中國最美縣域”的交城,擁有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卦山風景區等自然人文景觀,磁窯河、文峪河兩大汾河支流穿境,生態旅游、紅色研學、非遺傳承、民俗體驗等文旅資源豐富。好山好水與深厚文化相得益彰,成為打開當地農文旅融合發展大門的“金鑰匙”。

在磁窯村,通過“非遺傳承+田園休閑+研學體驗”的融合發展模式,帶動實現戶均年增收1.3萬元;在田家山村,傳統節日慶典、民間手工藝、特色美食等文化元素轉化為旅游體驗項目,僅2025年五一期間就吸引省內外游客8800余人;在野則河村,創新推行“村集體+公司+村民”產業模式,打造的“鄉村慢時光”文旅品牌,實現了鄉村旅游的跨越式發展。

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近年來,交城重點打造“一山一水一寺一溝一歌”的文旅體系,不斷發展“旅游+研學”“旅游+白酒”“旅游+康養”等新業態,完善“吃住行游購娛”服務配套,在“山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帶動作用下,山上山下遙相呼應、自然人文相映生輝、歷史現代交匯融合的大旅游格局正在形成。2024年,交城接待游客人數達到110萬人次。

特優農產品成就“交城好物”

沙棘果VC含量極高,被譽為“生命之果”,黃土高原獨特的土壤氣候,為野生沙棘創造了理想生長環境。交城縣所在的呂梁市,野生沙棘總面積超過120萬畝。近年來,交城用好“特優”農業資源,讓漫山遍野的“酸豆豆”,變成村民致富“金豆豆”。

沙棘果成為當地的“致富果”(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在山西待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產品展示區里,擺放著數十種沙棘產品,從原漿到果油,從飲料到果脯,沙棘果的“七十二變”,也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2023年投產以來,公司年加工沙棘鮮果8000噸,銷售額5000萬元,直接帶動周邊100多名村民就業。”待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城頭村黨支部書記成剛告訴記者,“公司一半產品從線上平臺銷售,非常受一線城市消費者的青睞。”

種植戶正檢查白木耳的長勢(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從企業到鄉村,“名、優、稀、特”農產品的身影遍布交城。在龐泉溝村木耳產業園里,35個大棚中采用“立體吊袋”技術培育的白木耳長勢喜人,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21萬元。農戶宋師傅承包了產業園里5個大棚,他告訴記者:“一個棚年產干木耳約4千斤,純收入可達2萬元左右,不愁銷路,都有專人上門收購。”

金色的沙棘,紅色的駿棗,白色的木耳……交城山水中孕育的美味珍饈,匯聚在“交城山”公共品牌中,通過農村電商與特色產業融合,在“品牌+供應鏈+數字基建”體系下,推動更多“交城好物”走向全國,帶動全縣農業由單一發展向農文旅融合發展轉變。

“中國鈣都”以“鈣”強工業“筋骨”

硝基復合肥因其肥效快、吸收率高、環保等諸多優點,成為近年農業生產中應用廣泛的肥料。山西省交城縣金蘭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硝酸銨鈣、硝酸鎂、硝酸鉀等硝基復合肥正從一條條自動化生產線中產出、封裝,然后被運往世界各地。

“據統計,全世界對鈣、鎂、鉀等中量元素硝基復合肥需求量在每年2000萬噸,但目前產量還不到需求量的一半,市場潛力巨大。”金蘭化工總經理閆建東說,作為當地硝基肥產業的龍頭企業之一,金蘭化工每年生產硝基新型肥料共計130萬噸。其中,深受市場青睞的硝酸鈣和硝酸銨鈣,不僅是金蘭化工的龍頭產品,也是交城硝基復合肥產業的底氣和實力。

硝基復合肥自動化生產線(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我們企業是國家農業用硝酸銨鈣生產標準的牽頭制定企業。目前,交城縣生產的硝酸鈣和硝酸銨鈣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為87%、82%,出口占全國出口量比率分別為85%、63%。”閆建東介紹。“世界鈣肥看中國、中國鈣肥看交城”,正因為含“鈣”量十足,2024年,中國氮肥協會正式授予交城“中國鈣都”稱號。

以“鈣”強“筋骨”,目前,交城硝基復合肥專業鎮企業達33家,硝基復合肥產能達300萬噸、產值55.52億元,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和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地區。

目前交城硝基復合肥產能達300萬噸(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作為全國首批、全省首個國家級創新型縣,交城不僅在硝基復合肥領域一騎絕塵,還以“煤-焦-化”產業鏈為主鏈,延伸發展多條高附加值關聯產業鏈,并實現了氫能“制-儲-用”全鏈條發展。

近三年,交城完成傳統產業技改項目20個、投產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17個,實現了錳鐵合金生產綜合實力全國第二、浮法玻璃產能華北第一、鑄件出口全市第一,醫藥中間體產品占到同類型產品的70%,讓產業含“新”量不斷提升。

點擊下方海報,聆聽紅色交城

總策劃:韓文

監制:張潔

記者:張晉鵬 溫雅慧 尹琳岑(見習)

指導:中共山西省委網信辦

鳴謝:中共交城縣委宣傳部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