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是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見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了展示老區新時代的新成就、新面貌、新變化,央廣網記者走進山西革命老區看發展,推出《光耀太行·紅土巨變》融媒體系列主題宣傳。

央廣網晉中10月2日消息 左權縣原名遼縣,位于太行山山脊中段,隸屬于山西省晉中市。1942年,為紀念在此殉國的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遼縣更名為左權縣。

時光荏苒,歲月流轉。如今的左權縣是一座“沒有圍墻的抗戰博物館”——這里是太行革命根據地的策源地、晉冀魯豫根據地、游擊戰爭發祥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三三制”民主政權誕生地。偉大的“太行精神”如同清漳河水,在此奔涌、沉淀、滋養。

黨的十八大以來,左權縣緊緊圍繞建設“清涼夏都、紅色左權、轉型高地、太行強縣”的奮斗目標,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奮勇爭先,實現了從“紅色熱土”到“發展沃土”的蝶變。

山水為卷,文旅生金

依托壯美的太行山水與厚重的紅色底蘊,近年來,左權縣以文旅融合為筆,擘畫出“紅色左權”與“清涼夏都”的精彩畫卷。

坐落在太行山中段西側,清漳河中下游的左權麻田八路軍總部,是華北敵后抗戰的指揮中樞。如今,占地1.15平方公里的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景區,正聯動“桐峪1941”紅色景區、十字嶺突圍戰文化園等全縣150多處紅色旅游資源,組成極具特色的左權紅色旅游板塊。

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景區(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2023年開始試運營,2024年接待游客29.2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320萬元。”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運營主管杜鑫介紹。2025年,紀念館景區新增《萬金家書》情景誦讀項目,以藝術化的形式,重現左權將軍在戰火紛飛中寫給妻女的珍貴書信,讓觀眾感受民族大義與骨肉親情交織的家國情懷。

“潺潺清漳河、巍巍太行山、悠悠中華魂”,紅色精神浸潤中的青山綠水,是左權寶貴的自然財富。其中,全長136華里“左權縣紅色太行百里畫廊旅游區項目”是山西省文旅產業“三大板塊”中太行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百里畫廊間,太行山千峰競秀、萬壑爭流。每年夏季,左權中國北方國際寫生基地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與畫家,這些紛至沓來的客人徜徉在清涼山間,將太行美景潑染在畫板之上。

據悉,該寫生基地覆蓋4個鄉鎮、21個行政村,總面積180平方千米,布局了200多個寫生點,可同時容納2000余人創作。

隨著寫生人群的擴大,當地鄉村業態愈發豐富。特色民居改造的寫生驛站、咖啡館、畫材店、文創店等次第涌現,既為游客提供了便利,更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

澤成村村民趙偉紅是寫生基地咖啡館的員工,也經營著自己的民宿,她告訴記者:“我們村有20多人都在基地工作。我家開的民宿每天能接待十來位散客,一年僅民宿收入就有2萬多元。”

太行山中的中國北方國際寫生基地(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如今,“藏”在太行山里的藝術天地,已成為中國北方規模最大、配套設施最完善、接待能力最強、合作院校最多、國際影響力最廣泛的綜合性寫生基地,直接帶動當地村民500多人就業,人均年收入達3萬元。2024年,中國北方國際寫生基地入選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十佳” 案例和優秀案例名單,是山西省唯一獲此殊榮的項目。

文旅的春風,吹進了太行山,吹開了屬于左權的特色產業路。左權縣以15個精品示范村、2條精品線路牽引,推動“紅色+山水+寫生+旅游”融合發展,探索出一條可游覽、可體驗、可運營、可持續、可復制的山區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左權模式。

非遺新生,古藝潮傳

左權縣素有“民間藝術之都”的美譽。左權民歌、小花戲兩大國家級非遺項目蜚聲海內外,布藝虎、剪紙、吊掛、竹馬、六合拳、會鼓、黃河陣等十余項省市級非遺交相輝映,共同編織著太行深處的文化錦繡。

“制作布老虎的材料與工藝各有講究,常見的是用棉布、絲綢縫制成形,虎腹內裝填鋸末、谷糠或棉花,表面以彩繪、刺繡、剪貼、挖補等手法勾勒五官與花紋。”省級非遺傳承人李愛萍說。

李愛萍帶領女工們制作“將軍虎”(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為紀念左權將軍,左權布老虎又被稱作“將軍虎”。李愛萍介紹,“將軍虎”的制作工藝繁復,簡易款需125道工序,復雜的大型“老虎”則超過300道工序。2024年“五一”假期,一只長8米、高5.6米、寬4.8米的“將軍虎”驚艷亮相,它由28人耗時一個月合力縫制,展出后同步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

非遺技藝,薪火相傳。目前,李愛萍已傳授3000余名左權婦女“將軍虎”縫制技藝,她的女兒也投身其中,將“將軍虎”與潮玩元素融合,與深圳時尚潮玩品牌推出聯名款系列產品,太行山中的傳統手工藝品,受到一線城市年輕人的青睞。

不僅布老虎變成當地百姓的“招財虎”,享有“萬首民歌千出戲”“全國民間藝術之鄉”的左權縣,將眾多非遺技藝都玩出新花樣,從走進央視的《中國民歌盛典》到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的《太行奶娘》《烽火家書》,再到以小花戲創編的廣場舞“健身花戲”……左權非遺正以“破圈”之勢融入現代生活肌理。

鏈式農業,沃野生機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拐兒鎮舊寨村,成片的核桃林郁郁蔥蔥,飽滿的果實綴掛枝頭。該村支部書記藥澤勇介紹:“全村樹齡百年以上的老核桃樹有639棵,結的綿核桃口感好,出油率高,一棵樹平均年產100多斤干核桃,每斤能賣到20-30元!村里還種了700多畝矮化核桃樹,都交給托管公司打理,給農民減輕了田間管理的負擔。”

左權種植核桃的歷史已有1000多年,全縣現有綿核桃老樹近40萬株,其中百年以上老樹5萬余株。左權綿核桃已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綿核桃已經掛滿枝頭(央廣網記者 張晉鵬 攝)

為帶動核桃產業實現提質增效,左權縣近年來全面推行核桃種植托管服務,科學系統地實施核桃樹田間管理。同時,加速推進核桃品種選育改良。全縣核桃產量攀升至1.8萬噸,創下歷史新高。左權核桃油入選中國農業品牌名錄。

與此同時,左權縣以“鏈式思維”重塑農業版圖,依托核桃、連翹、“左權羊”等特色資源,不斷聚鏈成勢。在畜牧業生產中,打通“左權羊”(黑山羊)飼料、青儲、保種、育肥、加工和銷售全產業鏈條,推動左權畜牧業向組織有序、規模擴大、運轉高效的現代化模式邁進;在中藥材種植中,遵循“產、加、銷”聯動思路,不斷完善鏈條協同能力,“左權連翹”獲評“中國生態連翹之都”道地原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稱號。

左權縣以“鏈長制”為牽引、“鏈主企業”為核心的全產業鏈“造血”體系,不斷釋放農業發展潛力,為老區找到共富新路徑,讓鄉村煥發新生機。

點擊下方海報,聆聽紅色左權

總策劃:韓文

監制:張潔

記者:張晉鵬 溫雅慧 尹琳岑(見習)

指導:中共山西省委網信辦

鳴謝:中共左權縣委宣傳部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