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11月8日消息(記者陳鏘 實習記者陸顯翊)踏入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18號樓的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實驗中心,精密儀器嗡鳴運作,數據分析曲線在屏幕上變化。工程師們正操控尖端科學設備破解企業技術瓶頸——這一幕,正是西安市以校地融合激活“創新之花”,結出“產業碩果”的生動縮影。

西安交通大學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實驗中心內,工作人員忙碌于各項實驗相關工作(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 陸顯翊 攝)
“101臺(套)尖端儀器‘共享’,讓沉睡的設備‘醒’過來,向省內外高校、院所及企業提供公共服務,”西安交通大學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實驗中心副主任李瑩話語質樸。這些設備年均運行機時超2000小時,年均測樣量超過10萬件,惠及近200家校外單位。原本“束之高閣”的高校精尖設備,在共享機制推動下成為普惠資源,轉化為產業升級的堅實支撐。
與此同時,在西安冷電康科技,42歲的創始人許德暉帶領團隊精研的冷等離子體技術正在默默守護健康。十年磨一劍,憑借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等離子體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的科研“種子”,企業在大氣壓冷等離子體設備研發及醫學應用中探索出成果。同時,在秦創原“投早投小”的政策支持下,克服了早期面臨前景不明、資金不足、人才缺乏等問題,如今已將冷等離子體應用于空氣消殺儀、消毒等裝置中,“讓實驗室的微光,真正照亮病痛的角落”。

工作人員為一架即將交付的工業巡檢無人機裝上槳葉(央廣網記者 陳鏘 攝)
小小飛行器,蘊藏著撬動行業變革的大能量。在秦創原·科創大廈,天樞航空的無人機生產線忙碌不息。該企業行政總監高海平拿起一架結構精巧的無人機,手指輕點可折疊的機翼:“核心技術突破,靠的是背后的‘智慧大腦’。”他所指的“智慧大腦”,是一支由西北工業大學等高校高精尖人才構成的團隊。展廳里陣列的無人機正將“智慧大腦”與“強韌軀殼”融為一體,投入應急救援、城市管理、文旅等場景。
從自主研發的氣動智能分析與設計軟件大幅提升飛行效率,到打造的飛行數字孿生平臺與智能控制軟件填補低空智能決策空白,“數據+知識”的融合范式,在工業軟件領域闖出一片天地。
西安數合信息科技則致力于為制造業裝上“工業質檢之眼”。“過去高端制造檢測靠人工肉眼憑經驗,如今‘機器’代替人檢測,效率提高40倍!”企業財務總監段嘉奇指向屏幕:車間三維顯示、焊縫數據均被人工智能“火眼金睛”捕捉識別,為航天、能源等高端制造提供著“體檢報告”。
創新并非孤島上的求索,更需要陽光、雨露與相連的土地。記者從西安市科技局獲悉,西安市以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為統攬,持續優化校地融合生態鏈,推動成果轉化與產業升級同頻共振。西咸新區在陜西省率先開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試點——企業可先行試用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成功再付費,大大降低轉化風險。2025年推行“先使用后付費”2.0版本,推動5家企業轉化高校成果,實現合同交易209.5萬元,兩批次組織申報市級“先投后股”試點項目14個,爭取資金2400萬元,持續為高校“智慧苗圃”輸送養料。
更深層次的校地融合棋局已然鋪展。西咸新區作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累計推動414個項目開花結果;探索“創新港研發+地市轉化”飛地經濟,如吳朝新團隊首創尖端OLED薄膜封裝膠水項目、方濤創新開發有機液體儲氫技術,形成產線跨城布局的協同模式;更推動西安交大與福建泉州聯手打造“西安研發-西咸中試-泉州制造”的轉化模式,促成4家企業與高校開展技術合作。
從共享中心轟鳴的設備,到守護健康的冷離子,再到翱翔天空的無人機和工業線上的“智慧眼”,在西安,高校的科研智慧正通過成果轉化機制,源源不斷涌入產業發展一線。制度創新這把“鑰匙”,正將科教“富礦”變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與民生福祉。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