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11月13日消息(記者韓雨晨)三河匯景,流水潺潺,滋養著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村的沃土良田。日前,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們沿著第六埠村的鄉間小路,將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化作“鄉言土語”,讓理論的“金種子”在鄉村振興一線生根發芽。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供圖)

“大伙兒看對岸,那就是正在升級的堤防和泵站,防洪標準提到了50年一遇!”在橫跨子牙河的橋梁上,第六埠村黨委副書記倪國志指著遠處的水利設施,向師生們介紹著。他用一個個鮮活事例,生動詮釋了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在基層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同學們邊聽邊記,不時提問。望著眼前加固一新的堤防,一位同學若有所思地說:“以前在課本上學到‘統籌發展和安全’,總覺得有點抽象。今天站在大堤上,看著這些實實在在的工程,才真正體會到這句話千鈞之重的意義。”

沿著鄉間小路前行,師生們走進精品蔬菜園。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王雪超結合眼前景象講解道:“實現農業現代化,我們第六埠村不僅要繼續夯實‘藏糧于地’的基礎,建設好高標準農田;更要激發‘藏糧于技’的動能,用科技為農業插上翅膀,讓優質農產品產出更高效益,這深刻體現了新發展理念在鄉村振興中的實踐要求。”學生理論宣講團成員劉梓晗同學則以“一粒米”的全產業鏈故事為例,描繪了農產品從種植到加工、銷售的增值路徑。“咱村的蔬菜品質好,只要打響品牌、延伸鏈條,就能賣上好價錢,這就是高質量發展的門道。”田間勞作的村民指著長勢良好的蘿卜,對“科技農業”有了更清晰的憧憬。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供圖)

創富工坊里,學生理論宣講團成員惠觜薇同學將印有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金句的書簽分發給村民,并逐句講解:“‘堅持人民至上’就是讓發展成果惠及百姓,‘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就是要讓農村更美、農民更富。”她拿起書簽上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結合工坊的特色產品說:“這就是咱們鄉村振興的‘金鑰匙’,政策會越來越支持咱們創業增收。”村民們翻看著精致的書簽,連連稱贊:“這形式好,把大道理講到了我們心坎上!”

“竹板響,聲震天,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傳;金秋十月宏圖展,‘十五五’規劃啟新元……”馬浚皓、儲珍妮同學用自編自導的天津快板生動演繹了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引來了陣陣掌聲和歡笑。宣講團成員劉淇同學在表演后與鄉親們交流:“咱們種地、搞養殖,要依靠科技、注重質量、創建品牌,讓農產品變成搶手貨,賣出好價錢。”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政策,變成了鄉親們聽得懂、用得上的家常話。

一下午的時間,師生與村民暢談村莊的變化,分享實踐的體會。倪國志表示,全村通過多元經營,讓村民腰包更鼓、家園更美,昔日的“水患之憂”已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安全感與幸福感。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張素玲表示,此次“理論下鄉”是一次生動的雙向賦能,“我們既把黨的創新理論送入田間地頭,也從火熱的鄉村實踐中汲取了教學養分。未來將繼續開展更多形式的理論宣講,讓青春力量在鄉村振興一線綻放光彩。”細雨中的第六埠村,理論的光芒與田野的希望交相輝映。這場深入基層的理論下鄉活動,不僅讓黨的政策春風吹拂鄉土大地,更讓青春在與鄉村的互動中書寫出絢麗篇章。

編輯:周思楊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