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杭州11月18日消息(記者 項楠)“‘縮差共富’是戰略引領。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千萬工程’蘊含著縮小‘三大差距’的寶貴經驗和科學路徑。”浙江省委農辦主任、浙江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王通林這樣闡述“縮差共富”與“千萬工程”之間的關系。

在浙江大地上,一場始于2003年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歷經二十多年深耕,正持續煥發勃勃生機。浙江以“千萬工程”為牽引,統籌城鄉發展,加速縮小“三大差距”(即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在推進共同富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探索出一條特色鮮明的鄉村振興之路。

桐鄉市崇福農創園(央廣網發 桐鄉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新農人展現新作為

“現在務農更加便捷了,讓我覺得做農業真的挺好。”劉惠婷是桐鄉市濮院鎮油車橋糧油農機合作社的理事長,雖是“90后”姑娘,對足下的這片土地卻有著格外深厚的情感。

2012年,劉惠婷會計專業畢業后選擇回到家鄉,投身農業。在她的帶領下,合作社從初創7人發展為110人團隊,年服務農田超6萬畝,并通過“田保姆”數字化托管模式,將無人機植保飛防、智能土壤墑情監測等技術推廣至15個鄉鎮,惠及近萬名農戶。

“田保姆”劉慧婷(央廣網記者 項楠 攝)

“是土地需要我,是農戶需要我,是這份榮譽在鼓勵我。”劉惠婷說,如今農業帶來的回報也相當可觀,每天的勞務工資可達四五百元,“利潤還是很可觀的”。

這些年,她先后榮獲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全國“雙帶”農村致富青年先進個人等榮譽,成為扎根田間、科技興農的農創榜樣。

眼下,浙江正大力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深化農業“雙強”行動,實施“人工智能+農業”行動、“低空經濟+農業”行動。數據顯示,去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2786元,連續40年冠居全國各省區,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83,連續12年保持縮小態勢。

新體驗喚醒古村落

在社交平臺擁有超5000萬的話題量,2025年開年以來已吸引42萬人次游客到此一游……你能想象這么亮眼的數據,出自一個浙江山村嗎?

從默默無聞到自帶流量,金華市磐安縣墨林村只用了不到四年時間。2021年,原本在企業負責銷售的本地青年鄭浩被推選為村黨委書記。面對當時“原鄉年輕人很少”的困境,他決心換條賽道,用“新老融合、以年輕人為導向”的開發思路盤活古村。

“廣告費,我們一分錢都沒花過。”鄭浩透露,“我們的思路是篩選善用短視頻表達的青年群體入駐墨林村發展,形成傳播矩陣,助推村莊‘出圈’。”雖然是個“笨辦法”,卻十分見效。如今村內已聚集34名返鄉青年創客,已落地沉浸式劇場、茶餐廳、咖啡、劇本殺、中藥手串、原創木工藝等12種新業態。

金華市磐安縣墨林村(央廣網記者 項楠 攝)

長期以來,浙江都高度重視歷史文化村落保護,累計投入省財政資金40億元,帶動社會資本超140億元,實施2900余個村落保護利用項目。近日出臺的鄉村運營“浙十條”更是明確提出,要加強對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歷史文化村落的場景化利用,培育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所和線路。

農創客激活新鄉村

“我走過不少地方,但這里的創客氛圍尤其融洽,大家都特別愿意互相幫忙。”分享起自己在桐鄉崇福農創園創業的經歷,“95后”農創客廖萬甜笑得格外的甜。2020年,她辭去工作,僅帶著一萬元資金和滿腔熱情來到這里經營起一個熱帶植物基地。如今,她的熱帶植物基地年產值已突破千萬元,面積從最初的100平方米擴大到1萬平方米。

“95后”農創客廖萬甜直播推介基地里的熱帶植物(央廣網記者 項楠 攝)

“比如我們的棚膜壞了,第二天相應的材料就能馬上保障到位。”廖萬甜坦言,這一切離不開農創園的大力支持。據農創園黨支部書記池佳介紹,園區核心區占地2000畝,已匯聚93家農創主體與270名農創青年。2024年,園區總產值達3.56億元,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活力。

在浙江,像廖萬甜這樣的農創客已超10萬人,“90后”“00后”占比近60%。他們用新技術、新理念重塑傳統農業,成為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青春力量。為支持青年創業,浙江構建了青年入鄉“引育用留”全鏈條政策供給體系,在省級“縣城-中心鎮-重點村”發展軸布局建設鄉村人才振興人才鏈、產業鏈等多重平臺。

目前,浙江已累計培育“浙農英才”561名、鄉村產業振興“頭雁”6800名、農創客10萬名、現代“新農人”58.4萬人。

“土特產”帶富千萬人

“共富是我們公司創建至今的一個目標。”在嘉興海鹽,浙江青蓮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繆雨告訴記者,從“9頭豬”起家二十多年來,企業以其獨特的“共富牧場”模式,書寫著帶動數千人致富的產業故事。

浙江青蓮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繆雨向記者講述企業的“成長”故事(央廣網記者 項楠 攝)

“共富牧場”的核心在于將村集體的“沉睡資產”有效激活。通過讓村集體以閑置資源入股或租賃的形式參與經營,公司為村集體帶來3%至8%的穩定收益。同時,該模式通過創造大量就業崗位、扶持“百萬年薪”級別的區域合伙人等內部創業機制,已直接或間接帶動超6500人就業。

在嵊州,一只小籠包的故事正從街頭巷尾的夫妻店,走向標準化、工業化的廣闊天地。在恒溫恒濕無塵車間里,一名工人平均每天手工能完成4000個小籠包的捏制。浙江包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樓紅文說:“一方水土的濕度、緯度很關鍵,別的地方很難模仿。”

在恒溫恒濕無塵車間里,一名工人平均每天手工能完成4000個嵊州小籠包的捏制(央廣網記者 項楠 攝)

“鄉村產業邁向全鏈發展新階段。”王通林介紹,“十四五”以來,浙江的綠茶、楊梅、地方豬等“土特產”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累計培育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5個、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08家,發布省級名優“土特產”400個,建成縣域產值10億元以上“土特產”全產業鏈126條、總產值超3200億元。

根據謀劃,浙江將力爭到2027年底,全省單條產值超十億元、超百億元的鄉村“土特產”全產業鏈分別達到150條和20條、總產值達到3600億元。

“一村富”升級“組團贏”

“兩個包裝到手只要99元!”在嘉興海寧桃園村,一個園藝直播間中,主播正熱情地推介。從線上電商到扎根鄉土,浙江塔莎園藝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王天云的返鄉創業之路,始于一次雙向選擇。

“我們當時只有粉絲和數據,沒有土地和資產。”王天云回憶道。經過在杭州、上海等多地考察,2020年,塔莎園藝與桃園村的雙向奔赴,源于共同的產業理念。

為了保障項目用地,桃園村的村干部僅用15天,就完成了100畝土地的流轉。同時,雙方在無任何先例可借鑒的情況下,創新探索出“村入股+企運作”的村企合作模式,由村合作社投入800萬元進行一期項目的硬件設施建設,塔莎園藝可直接“拎包入住”。

這一模式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據王天云介紹,如今,她的業務已拓展至周邊7個村,總面積達到了680畝。目前僅租金和分紅,每年就可為每個合作村集體帶來20萬元至100余萬元的直接收入。同時,公司雇用了約200名員工,其中130余位是本地“叔叔阿姨”,他們的人均年工資收入在4萬元至7萬元之間。

本地“阿姨”在家門口實現“靈活就業”(央廣網記者 項楠 攝)

今年的浙江省委一號文件創造性提出建強“縣城-中心鎮-重點村”發展軸的戰略構想,目前已公布兩批次87條省級發展軸,涵蓋146個中心鎮、581個重點村組團片區。與此同時,浙江全省已啟動建設226個省級重點村組團片區,輻射帶動1447個周邊村協同發展,通過“先富帶后富、抱團發展”的共富新路子,推動形成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體系。

新機制賦能新發展

2025年1月1日,《浙江省“千萬工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全國首部關于“千萬工程”的地方性法規。《條例》不僅系統集成了“千萬工程”實施的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和制度成果,還構建了規范化、長效化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法治保障體系。

近日,浙江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因地制宜推進鄉村運營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鄉村運營“浙十條”。《意見》明確,到2027年,全省將引育100家引領型鄉村運營主體、1000名鄉村CEO、10000名鄉村運營人才,在省級重點村組團片區率先開展整體運營。

浙江還建立了完善的要素保障機制,每年安排不少于5%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用于保障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用地,并建立健全人居環境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維護等財政投入保障機制。

浙江嘉興南湖區三星村文化禮堂(央廣網發 南湖區委宣傳部供圖)

二十多年久久為功,浙江以“千萬工程”為筆,以城鄉融合為墨,在大地上繪就了一幅“村美、人和、業興、共富”的現代化鄉村畫卷。如今,浙江的這條鄉村振興之路正越走越寬,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

“‘十五五’是浙江農業邁向高效生態、農村邁向共富共美、農民邁向幸福生活的跨越發展期。”王通林介紹,面向“十五五”,浙江仍將以“縮差共富”為戰略引領,以城鄉融合為根本路徑,以一體推進為內在要求,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堅持和運用好“千萬工程”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推動浙江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編輯:李曉曉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