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德宏9月28日消息(記者 魏文青) 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縣,曾經依靠“深山瞄蜂”的傳統胡蜂狩獵方式,正逐步轉變為依托科技支撐的規范化養殖。小小胡蜂,正在成為帶動農戶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

送標準種群到防火通道附近交給農戶放養在附近山林(央廣網發 孟成俊 攝)
梁河縣九保阿昌族鄉安樂村村民楊從文,10年前用打工積蓄投身人工養蜂。經過反復試驗,他與團隊探索出“科學控溫讓蜂王越冬”“人工養殖螞蚱保障食源”等技術路徑,如今已建成2000群養殖基地,帶動20戶村民增收。“親自養螞蚱保證食物源頭,科學控溫讓蜂王‘睡足’100天,鄉親們不用再背井離鄉,這就是我回來最大的意義。”楊從文說。

蜂蛹(央廣網發 楊杰 攝)
傳統“瞄蜂”方式依賴野生資源,難以持續。為破解育種瓶頸,梁河縣在云南省科技廳支持下,2023年成立胡蜂產業科技特派團,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推進工廠化繁育,成功攻克蜂王越冬、病害防治等難題。目前,全縣已建成6個示范基地,實現蜂巢一年可采收三至四次,并通過培訓1260人次,讓農戶掌握實用技能。
在利益聯結方面,當地探索了“托管分成”和“政府購種+農戶養殖”兩種模式。由專業基地培育優質蜂群,再分發給農戶放養,既降低了技術門檻和資金風險,也讓閑置林地得到盤活。據統計,2025年梁河縣胡蜂養殖合作社成功培育5100群標準種群,分發至153戶農戶,成活率達88.2%,其中脫貧戶和監測戶占比超過八成。
胡蜂產業還帶動形成了綠色循環。在茶園、核桃林等經濟作物區,胡蜂通過“以蟲治蟲”有效減少農藥使用,提升農產品品質。同時,養殖所需的螞蚱產業也隨之壯大,形成“草—螞蚱—胡蜂”的產業鏈,為“特色昆蟲美食”和文旅開發創造了條件。
梁河縣相關負責人表示,胡蜂養殖不僅開辟了農戶增收新渠道,更推動了林下經濟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成為“小特產業”走向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樣本。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