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產品仍在研發中,尚無主營業務收入,這樣的輕資產企業可以獲得銀行貸款嗎?安徽福晴醫療裝備有限公司得到的答案:可以。

從“基本看過去”轉向“主要看未來”,從“基本看財務報表”轉向“主要看團隊產品”,安徽科技金融正在重塑評價邏輯。

毋庸置疑,從一項科研成果到一款企業能夠生產的產品,再到一件用戶能夠接受的商品,也就是從1到10,再到100,這中間的鴻溝是巨大的,要跨越所謂的“死亡之谷”。

跨越“死亡之谷”,單憑科創團隊一己之力比較困難,尋求外部支持至關重要。

為了攻破科創征途的“1到100”,安徽正積極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加快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系,加強對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推動“科技—產業—金融”深度融合,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支撐。

“債權股權互動”

前不久,安徽省科技廳公布2025年安徽省企業研發中心認定名單,安徽福晴醫療裝備有限公司成為合肥市入選的五家生物醫藥企業之一。

“首臺套”CLIMBER148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將“精準診療”送到百姓身邊的移動磁共振診療車、填補國內自主研發空白的無液氦超導磁共振系統……在成立僅5年的安徽福晴醫療裝備有限公司內,各種頂尖、精密的醫療設備令人目不暇接。

在該公司負責人看來,快速發展的背后,離不開合肥科技農商行的一路支持。

“2023年,我們研發資金緊缺,合肥科技農商行為滿足初創期企業的研發需求,向我們發放1000萬元貸款,同年,還帶動4家投資機構先后入股。”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債權股權互動,讓企業輕裝上陣、發展提速。”

當前,安徽正加速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

“貸投批量聯動”正是其中貫通“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破解科創企業“輕資產、高投入、缺乏抵押擔保”與傳統銀行信貸模式風險收益不匹配困境的創新嘗試。

“針對科創企業特別是早期小微科創企業高成長性、高不確定性的特點,我們將‘貸投批量聯動’服務模式作為金融產品改革的重點舉措,并于今年將試點地區向全省擴圍。”安徽金融監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對初創企業“先貸再投”助力產品研發,對成長企業“先投再貸”滿足擴大生產需求,對成熟企業“邊貸邊投”推動戰略資源整合。

目前,“貸投批量聯動”服務模式已為全省1900戶初創型科技企業提供貸款284億元,帶動股權投資超過400億元。

我國當前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支持體系中,信貸資金占主導地位。業界一直呼吁更多銀行、保險等資金作為長線資本進入股權投資市場,為早期科創投資提供更多支持。

結合今年3月金融監管總局提出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試點可在全省范圍內投資的政策紅利,安徽金融監管局創新性地將AIC基金引入“貸投批量聯動”服務模式,形成“銀行系資金+銀行信貸+創投機構”三輪資金交叉投放,滿足企業不同發展階段對債權和股權的實際需求。

“去年底,安徽省首只股權投資項目基金落地,實現7000萬元資金投放,用于樂凱科技擴產項目與研發中心建設,用‘貸款+AIC基金’方式助力企業加快國企混改,項目達產后,預計年產值超15億元。”安徽金融監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8月,安徽省又有AIC參與組建的基金成立,并在全國首次引入銀行系保險資金。今后,我們也將繼續推動為科技企業引入更多長期資本。”

做企業的“長跑搭檔”

從“單打獨斗”到“攥指成拳”,科技金融頻頻打出新招數,更多試點政策正在安徽落地。

今年上半年,中國銀行安徽省分行與安徽中科星馳自動駕駛技術有限公司簽署并購貸款融資協議7200萬元,為其提供融資比例60%、7年期的并購貸款,這也是安徽省首筆“非控股型”科技企業并購貸款,助力科技企業強鏈補鏈。

“一方有技術,另一方有資源渠道,通過‘技術+場景’深度整合,不僅實現礦山場景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閉環,更形成‘算法平臺+垂直場景’的雙向技術賦能。”相關企業負責人介紹。

“1+1>2”的產業協同效應,正是金融并購服務精準對接科技成果產業化需求的生動實踐。

“我們充分發揮金融監管總局科技金融改革試點政策優勢,加快落實科技企業并購貸款試點政策。同時,指導試點銀行構建‘并購貸款+并購顧問’服務模式,將金融服務延伸至交易撮合、執行、整合的全流程,發放科技企業并購貸款超11億元,涉及并購金額27億元,助力科技企業加快產業整合。”安徽金融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說。

并購僅是科技企業金融服務的一環。在安徽,更多的金融活水“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近日,在安徽省金盾涂料有限責任公司,新投產的自動化生產線正在高速運轉。

“我們研發投入大、回報周期長,資金比較吃緊,之前因為‘輕資產、高成長、高風險’,貸款一直是個難題。”該公司負責人張國勝告訴記者,天長農商銀行科技支行了解企業情況后,不僅組建了專業服務團隊,還量身定制了涵蓋審貸流程、授信策略、風險管理到績效考核的服務體系,創新推出“科創貸”產品,“500萬元的貸款,3天就到賬了”。

這樣的故事在安徽并不新鮮。安徽正持續打造銜接有序、暢通無阻的廣覆蓋全周期接力式科技金融產品,有節奏有梯次開發投入專屬金融產品超過260款,服務科技企業超過13萬次。

安徽金融監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初創信用貸”為8361戶“育苗期”科創企業發放貸款1056億元;針對“加速期”科創企業推出的“成長接力貸”“成果轉化貸”“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產品向2.99萬家企業發放貸款2595億元;5.14萬家“興業期”高成長科創企業獲得研發、并購、設備更新等中長期貸款及“上市貸”等多層次產品超過3800億元。

助力“驚險一躍”

“有了這份保險,我們就能放開手腳大膽創新。”簽署安徽首單“中試綜合保險”合同后,合肥源馳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吃下一顆“定心丸”。

中試是指產品在正式投產前成規模、多批次的量產試驗,是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關鍵環節,一旦試驗項目未能達到預期,則意味著企業的前期研發投入可能遭受損失。中試綜合保險助力科技企業完成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驚險一躍。

當前,科技創新任務更加迫切,而科創活動中存在諸多不可預測的因素,保險護航尤為重要。

“近年來,安徽金融監管局指導保險行業持續創新產品與服務,深度融入科技創新的各個階段,為創新活動提供了風險分擔、補償及管理的獨特支持。”安徽金融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說。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科技保險創新向“新”而行。針對集成電路產業集群重大風險保障的現實需求,安徽金融監管局推動中國集成電路共保體全國首家區域中心在安徽成立運行,提供一體化風險解決服務。為多家集成電路企業在生產、建設和運營期所面臨的風險,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同時,還圍繞產業鏈向鏈上169家企業提供企業財產、貨物運輸、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等全方位保險保障達2800億元。僅2025年度就為15家集成電路企業提供583億元風險保障。

同時,科技保險創新也在迎“難”而上,覆蓋風險更大的研發活動、重大技術攻關環節,陪伴各類創新主體跨越從實驗室技術到產品的“驚險一躍”。

“我們推出專業型產品‘科技成果轉化費用損失保險’滿足科研企業及其他科技活動主體成果轉化需求。同時,依托創新場景,推出‘概念驗證保險’‘中試保險’,服務前沿技術驗證平臺、中試驗證平臺建設。”人保財險安徽分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唯有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營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生態,才能不斷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安徽金融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以一體化思路加強監管協同,統籌發展與安全,推動科技金融工作走深走實,為支持科技型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撐,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使“科技之花”結出更多“產業碩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和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保駕護航。

本報記者 何珂

編輯:張琳琳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