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晚,寧國市甲路鎮莊村村的寒夜寂靜無聲,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打破了村莊的安寧。27歲的王濤,用一次義無反顧的火場逆行,救下三位老人的生命,也讓父親傳承給他的助人精神,在烈火中綻放出耀眼光芒。
寒夜火場,縱身逆行闖火海
當晚9時30分,寒風裹挾著寒意掠過村莊,王濤驅車途經修下村民組時,遠處沖天的火光讓他心頭一緊。“不好,著火了!”他猛地踩下剎車,來不及多想便推開車門沖向火場。此時,火勢已蔓延至農房房梁,濃煙滾滾中,他一邊大聲呼喊“著火了,快出來幫忙”,一邊繞著房屋觀察火情。
“屋里好像有人!”透過房屋縫隙,王濤隱約看到屋內有身影晃動,可任憑他怎么拍打門窗、大聲呼喊,屋內始終沒有回應。原來,三位老人正熟睡,對屋外的火情毫無察覺。眼看火舌已舔舐到窗戶邊框,王濤急得額頭冒汗,“必須馬上開門!”他抬起腳狠狠踹向大門,可木門緊鎖紋絲不動。趕來支援的叔叔見狀,兩人合力一次次撞向大門,“砰”的一聲悶響,大門終于被撞開。
門開的瞬間,灼熱的氣浪夾雜著濃煙撲面而來,嗆得人睜不開眼。“屋里有三個老人!”村民的呼喊聲讓王濤瞬間繃緊神經。他強忍著喉嚨的灼痛感,在漆黑的屋內摸索前行,終于在臥室找到意識模糊的三位老人。“大爺大媽,快跟我走!”王濤俯身架起一位老人,又轉身攙扶另一位,在村民的協助下,將三位老人逐個送出火海。
剛把老人安置到安全地帶,王濤突然想起屋內可能存放著老人的存折、證件。“這些東西對老人很重要!”他簡單跟村民交代兩句,再次沖進火場。濃煙中,他摸索著翻找物品,直到確認沒有重要物資遺漏,才頂著一身煙塵撤出。此時,山下傳來消息,消防車因山路狹窄難以上山,王濤又騎上摩托車,在夜色中為消防車指引路線,為滅火爭取了寶貴時間。
輕傷不下火線,默默守護顯擔當
凌晨時分,大火終于被撲滅。當王濤松了口氣坐在地上時,才發現左腳踝又腫又疼——救援時被墜落的重物砸中,可當時滿腦子都是救人滅火,竟絲毫沒察覺。“當時哪顧得上疼,就想著人沒事就好。”事后回憶,王濤的語氣依舊平淡。
大火撲滅后,王濤沒有立刻離開,而是守在現場協助鎮政府工作人員安撫老人情緒、協調安置事宜。直到三位老人被妥善安排到親屬家中,他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此時已是凌晨2點。面對妻子的詢問,他只輕描淡寫地說“昨晚救了3個人”,便不再多提。
這場英勇救援,王濤從未主動向人說起。直到一次同學聚餐,朋友偶然提及“莊村村火災你救了人”,事跡才逐漸被身邊人知曉。“當時沒防護措施,你不怕嗎?”同事問他。“哪有時間想怕不怕,救人要緊。”王濤的回答樸實無華。面對領導的表揚,他反而有些不好意思:“換做其他人,肯定也會這么做。”
家風傳承,英雄精神代代傳
王濤的勇敢,并非偶然。這份刻在骨子里的擔當,源自父親王志文用生命留下的精神傳承。2009年6月,12歲的邵來莉和同學周某在河邊玩耍時不慎落水,路過的王志文縱身躍入水中救人,卻不幸犧牲。三個月后,安徽省政府追授王志文“烈士”稱號,他也獲評“安徽好人”。
“在能力范圍內多幫別人”,父親生前的這句話,成了王濤的座右銘。在部隊服役時,他牢記教誨刻苦訓練,多次獲得表彰;退伍后回到鄉鎮工作,他扎根基層,用心解決村民的急難愁盼問題;得知云梯小學有學生家庭困難,他每月拿出部分工資資助,默默堅持了兩年多。
“我只是做了父親教我的事,比起他還差得遠。”王濤說,父親的精神就像一盞燈,指引著他前行。如今,火災現場已建起新房,村民們說,夜里路過那扇新裝的窗戶,仿佛能看到王志文舍身救人的身影,也能看到王濤火場逆行的勇氣——這盞燈,是王家代代相傳的家風,更是普通人用善良與擔當點亮的精神之光。
從父親王志文縱身躍水救人,到王濤火場逆行勇救三人,父子倆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見義勇為”的真諦。27歲的王濤,用一次義無反顧的沖鋒,證明了英雄精神從未遠去,它藏在代代相傳的家風里,刻在平凡人的血脈中,在危難時刻綻放出最動人的光芒。(林宣玟)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