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別山東北麓的霍山,古時稱英、灊,是上古時期皋陶后裔的封地英氏國的核心區。秦朝屬衡山郡,漢朝曾是淮南國、衡山國屬地,公元前202年置灊縣,至隋開皇元年始稱霍山縣。

志載“霍居五岳之一,區畫于軒皇,肇封于虞帝”,《尚書·舜典》載:“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如岱禮。”種種史料顯示虞舜、秦始皇、漢武帝等均巡狩過霍山,這也是國內外歷史學者關注的焦點,其中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巡狩灊縣(即古南岳所在地霍山)的歷史最為社會各界關注。

從黃帝畫野分州封四岳,到隋文帝詔定湖南岣嶁山為南岳,南岳衡山居霍山長達3200多年時間。《史記·封禪書》記載:“其明年冬(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灊之天柱山,號曰南岳。浮江,自尋陽出樅陽,過彭蠡,禮其名山川。北至瑯琊,并海上。四月中,至奉高脩封焉。”

《漢書·武帝紀》記載:“(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禮虞舜于九嶷,登灊之天柱山。自潯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作《盛唐樅陽之歌》。遂北至瑯琊,并海,所過,禮祠其名山大川。”

兩部古籍共同記述了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南巡封禪南岳的壯舉,也是眾多古代帝王封禪南岳活動中記載最為清晰的一次。古南岳文化歷經幾千年的洗禮,如今仍在歷史古籍中熠熠生輝,在口口相傳的地名故事中令人回味,成為刻在我們骨子里的千年文化基因。歷史總是不斷觀照現實,在漢武帝封禪所走過的路線圖上留下了很多富有紀念意義的地名,這是古南岳歷史對現實的真實投影。

盡管漢武帝南巡仍有許多待解之迷,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南巡各地政通人和,百業興旺。他對在盛唐望祀虞舜南巡仙逝之處九嶷山、在灊縣封禪南岳山、在江上射蛟等行程都非常滿意。回宮下詔免去這次巡狩所過郡縣的田租和人頭稅,并賜鰥寡孤兒絲帛糧食。在君權神授的光環下,封建帝王祭祀過的地方和經過的路線得到保護,成為文人墨客吟詩作賦的目標,老百姓世代相傳的地方歷史文化記憶。經過世人不斷演繹,便有了我們現在熟悉的地名:武陟山——戴家(待駕)河——迎駕廠——南岳山——復覽山——指封山——大雨(打魚)沖——晾甲(梁家)灘——官(管)家渡——留駕園——上(尚)駕園——送駕(宋家)河及相關的地名故事,還有古城內的輦道(街)、南壇(潭)、拜郊臺、灊臺寺等。這些具有真實歷史來源的地名不僅是對歷史的深情回望,更能回答“漢武帝登臨灊之天柱山今何在”的世人之問。

漢武帝在盛唐山望祀虞舜南巡仙逝之處九嶷山,因漢武帝登臨過此山,盛唐山改名為武陟山,現屬裕安區。《古今圖書集成·廬州府山川考三》中記載:“武陟山,在州西三十里,漢武帝南巡登封霍岳駐蹕于此。”漢武帝從盛唐山前往灊縣巡狩封禪,地方官員和沿途群眾在時與九江郡、六安國和灊縣接壤的地方等待圣駕,想一睹龍顏,這是灊縣(屬廬江郡)范圍內第一個等待鑾駕的地方就被稱為待駕河,后來演變為戴家河,也是霍山古渡口之一。

從戴家河沿淠河而上,距古城西邊5公里處是當時迎接漢武帝巡狩儀式的地方,此地得名為迎駕廠,迎駕集團的企業文化與之淵源頗深。漢武帝從迎駕廠乘輦車到縣城為封禪南岳做準備,在《霍山縣志》古城圖上明確標有當時為皇帝出行修建的輦道(現在二中操場一帶)。

漢武帝南巡到灊縣的主要目的是登禮天柱山封禪南岳,彰顯政通人和四海升平。按漢朝祭祀禮儀規制,漢武帝走輦道出城,在老城南門口筑方形壇(后叫南潭)祭地,在天柱山上選址修建南岳神祠并筑圓形壇祭天。此舉效法古代帝王祭天地以報天地之功。為了紀念封禪的神圣歷史事件,遂將這座古代帝王登封過的山叫南岳山,南岳山歸屬地叫衡山鎮。現在南岳山頂的北門門楣上有“漢帝敕封”的匾額。歷代《霍山縣志》和《六安州志》均記載,當時在南岳山頂建有南岳神祠、漢武帝曾親手種植凌霄樹和碧桃樹各一株。明代進士、禮部主事吳蘭的《南岳記》中有“傳自漢武之手植。碧桃如故,凌霄歲久,止存其根荄云。”

從《六安州志》和《霍山縣志》的相關內容看,漢武帝登禮灊之天柱山時曾到周邊灊臺寺游覽、復覽山賞景、佛寺嶺狩獵。在《中國歷史地圖集》西漢時期地圖中也十分明確地將天柱山標注在灊縣縣域,而現在的潛山縣舊屬古皖國,西漢時為皖縣,灊與潛沒有古今字或通假字關系,其境內的山稱為皖山。東晉時廢皖縣置懷寧縣,元代時析懷寧縣置潛山縣,后改皖山叫天柱山,不能與霍山古南岳歷史混為一談。

漢代時城東門外的撲龜山景色秀美,漢武帝游覽時不斷回望自己封禪的南岳山圣境,現存明代“漢帝重游”石匾,后人遂將撲龜山改名為復覽山。漢武帝登臨復覽山時,手指旁側山峰贊嘆不絕,后稱此山為指封山。

漢武帝巡狩南岳時曾去佛子嶺一帶狩獵,不巧天降大雨,途經山路被大水沖成一條大山沖,故而稱大雨沖,久之此地被叫成了打魚沖。隨行將士在下游河灘晾曬盔甲,此處得名為晾甲灘,現為梁家灘。

漢武帝完成封禪南岳的神圣任務后沿淠河而上走江淮馳道前去尋陽樅陽一帶,往長江射蛟、北上泰山封禪。漢武帝途經渡口由此得名官家渡,后成管駕渡,現在是水庫淹沒區。過官家渡,漢武帝休憩地稱為留駕園,出發地稱為尚(上)駕園。漢武帝離開灊縣時,文武百官跪送圣駕的地方被稱為送駕河,后演變為宋家河。經過走訪調查,當地一直沒有宋姓人家居住過。

這一個個地名,都是歷史的“活化石”,文化的“見證者”,霍山人民的根脈瑰寶,更是鐫刻在霍山紅色土地上的歷史密碼,流淌在歲月里的文化血脈,縈繞在游子心頭的鄉愁印記,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寶貴非物質文化遺產。(皖西日報)

編輯:張琳琳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