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合肥7月7日消息(記者徐秋韻)夏日傍晚,安徽銅陵東聯鎮永新社區迎來一天中最生動的時刻。籃球場上躍起扣籃的身影劃破夜空,羽毛球的弧線在燈光下交錯,兒童樂園里滑梯上的笑聲如銀鈴滾落……這片曾被距離市區遙遠所困的土地,如今正被家門口升騰的煙火氣與活力點亮。這蓬勃生機的背后,是東聯鎮以民生為尺,精心測量、用心回應群眾期盼的溫暖實踐。一杯45℃的水、一條路、一座籃球公園、一次名醫坐診、一條產業工人子女就學通道……細微之處,丈量著幸福的厚重分量。

東聯鎮建設多個運動場館豐富產業工人文娛生活(央廣網發 東聯鎮供圖)

“跑辦”連心“議案”落地

“我家屋子夏天西曬,我反映給村干部潘華后,他幫忙聯系給樓頂加了隔熱層,現在沒有那么熱了!”提及當地的村干部,東聯鎮聯合村村民姚文學連連點贊。

在東聯鎮鎮村干部心底,服務百姓是“將心比心”的共情,更是“以百姓心為心”的行動。

在新蓮村,有一條名為東邊張的道路,因常年雨水侵蝕導致道路路基松垮、地勢低,一遇雨水天氣道路積水、泥濘,環境臟亂,為了改善這一狀況,鎮村兩級共投入資金13萬元,對道路進行了全面的修復。如今,東邊張道路煥然一新,村民們紛紛表示,修路工程為他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提升了他們的幸福感。

基層治理如何提質提效,讓人民滿意?東聯鎮成立了黨員干部“跑辦代訪中心”,變被動接訪為干部主動下訪。

在東聯鎮聯合村,經過清淤后的池塘干凈整潔(央廣網記者 徐秋韻攝)

中心總結出一套“逢6必訪”工作機制——

每月6日,由鎮主要負責人帶隊下沉到村接訪,村干部代訴群眾反映問題,黨員代表、群眾代表等補充意見,大家共同研究解決問題。

每月16日,東聯鎮組織人員對辦理情況開展一次現場查看。

每月26日,再進行一次回頭督查、總結提升,形成問題處置的閉環。

截至目前,東聯鎮共開展跑辦工作到村接訪25次,共解決101件民生實事。2024年,鎮村干部到村接訪8次,解決40件民生實事,鎮村兩級共花費738.45萬。

用腳步丈量民情的同時,東聯鎮更以制度鍛造民生保障。2021年,東聯鎮在全市率先推出鄉鎮人代會“一號議案”制度,通過全體人大代表投票,將群眾呼聲最高的“急難愁盼”鎖定為年度“頭號工程”,由鎮黨委、政府牽頭,舉全鎮之力重點推進。

2024年東聯鎮“一號議案”兒童無動力樂園投入使用(央廣網記者 徐鵬攝)

在永新社區小廣場和鎮鄰里中心綜合運動場,兩座色彩明快的兒童無動力樂園就是2024年東聯鎮“一號議案”票選出的項目。樂園里,滑梯、秋千、攀爬網等設施一應俱全,色彩明快,地面也鋪設了柔軟的橡膠墊子。社區曾被遺忘的“金角銀邊”,點石成金般幻化成家門口的“童趣磁場”,印證著“民之所盼”如何精準落地為觸手可及的幸福場景。

近年來,為加快推進“一號議案”項目建設,該鎮發揮人大監督優勢,堅持“設建管”一體化監督,從項目規劃設計到項目實施每一個環節,代表全程參與和監督,力求把每個項目都辦成優質工程、精品工程,惠及人民群眾。

一杯45℃直飲水背后的教育溫度

“我們每次大課間做完操回來,大家都會感到很口渴,來學校新安裝的設備接水很方便。”東聯小學六年級學生趙倩說。

在東聯小學教學樓二樓拐角處,一處嶄新的直飲水設備吸引了記者的注意。東聯小學校長胡媛媛介紹,直飲水夏季常年保持在45℃,冬季常年保持在55℃,孩子們不用從家里帶水來校,直接接水就能喝。這也是東聯鎮首個校園直飲水應用項目,有效提升校園飲水品質,保障了師生飲用水健康安全。

45℃的直飲水成為校園內無聲流淌的暖意。東聯鎮一直以來都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2023年,東聯鎮啟動實施鎮域學校“一號提升”強基固本行動,兩年來共投入60萬元專項資金,解決了轄區內6所中小學、幼兒園面臨的發展瓶頸。

東聯鎮一直以來都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央廣網記者 徐鵬攝)

這份關懷在泥土芬芳中同樣開花結果。在東聯小學勞動教育基地里,孩子們化身快樂小農夫,采摘、搬運,分工協作。2024年3月,東聯小學利用鎮域“一號提升”項目資金開辟了這片勞動教育基地,旨在讓學生們通過親身實踐,學習農業知識,培養勞動技能。一年來,這片菜園從最初的荒地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綠色課堂”。學校根據不同季節安排學生參與翻土、播種、澆水、除草等勞動環節,讓孩子們在勞動中增長見識、磨煉意志。

“產業工人子女就學綠色通道”也傳遞著工業小鎮的溫度。

“我們夫妻倆都是在東聯鎮工作的產業工人,孩子不僅順利就讀了公辦學校,而且省下一大筆擇校費。”銅陵景昌鋼制品有限公司職工陳宗斌對鎮里發布的“產業工人子女就學”綠色通道十分感激。近年來,來東聯鎮工作的產業工人逐年增加,子女入學成了他們最關心的問題。為此,東聯鎮為產業工人量身定制“產業工人子女就學”綠色通道。企業全面摸排產業工人子女入學需求,學校負責提供入學申報材料清單及申報指引,學生轉學只需提供“學籍號”,全程網上審批。

東聯鎮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鎮已形成一套長效教育關懷機制——依托東聯陽光教育基金,一系列惠民實事落地見效:“定制公交”破解了上學路遠之憂,“助學圓夢”行動已托舉96名困難學子展翅翱翔;八月歡送會上,寄語卡與拉桿箱伴大學新生啟程……東聯鎮的教育關懷,如陽光雨露,精準滴灌著每一株亟待成長的“新苗”。

一次家門口手術背后的健康守護

6月24日,60歲的東聯鎮長河村村民崔四清在家人的陪伴下從東聯鎮衛生院順利出院,氣色相較于入院明顯好了不少。

不久前,他查出膽囊結石,腹部疼痛明顯,本已做好了輾轉奔波市里大醫院的心理準備。但這次不同了,就在家門口的鎮衛生院,醫聯體牽頭單位——銅陵市第五人民醫院的外科醫生就順利為他完成了手術。

原來,銅陵市第五人民醫院的專家會按需要定期來東聯鎮衛生院為患者手術,“以前去市里看病,沒個一兩周折騰不下來,現在在家門口就能讓市里專家手術,還能享受一級醫院的報銷標準,省心太多了。”崔四清的感慨,道出了東聯鎮百姓在家門口就有“醫”靠的滿滿獲得感。

崔四清在家門口享受到的優質手術資源,是東聯鎮織密基層健康保障網的一個縮影。而對于這座擁有50家重點企業的工業鎮而言,數萬產業工人的健康“守護盾”也正變得更加堅實。

東聯鎮鄉鎮衛生院榮獲全國“優質服務基層行”先進單位(央廣網記者 徐鵬攝)

今年8月,一項備受期待的民生工程——東聯鎮衛生院新建的體檢中心將正式投入使用。對于忙碌的產業工人來說,這無異于開到了廠門口的“健康便利店”。長期以來,職業健康檢查、常規體檢往往意味著請假、奔波市區、排隊耗時,對倒班工人尤顯不便。新建成的體檢中心,空間更寬敞、設備更先進、流程更優化,將滿足崗前、崗中、崗后體檢需求。

“這不僅省去了舟車勞頓的時間成本和經濟負擔,更能讓健康隱患在‘家門口’被及時發現、盡早干預,成為守護工人健康的‘第一道哨崗’。東聯鎮衛生院院長汪陵生說。

東聯鎮衛生院還為產業工人特設了“急救”就醫綠色通道,工人在廠區或鎮域內突發急癥、工傷,衛生院急救力量將優先響應、優先處置,無需排隊掛號繳費,直接進入搶救或診療流程,確保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有效救治。

東聯鎮的基層醫療,正以不斷升級的“硬設施”和充滿溫度的“軟服務”,將“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承諾,深深鐫刻在這片工業沃土之上。健康托底,民心所安,這也正是東聯高質量發展最溫暖的基石。

更多的民生暖意,正于小鎮點滴匯聚,終成滋養一方、活力奔涌的江河。

編輯:劉暢司晨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