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3日消息(記者 王進文)7月1日晚,北京交響樂團與北京民族樂團在北京藝術中心聯袂上演《運河華章·中國紅》混編室內樂音樂會。中西交融的混編室內樂陣容演繹了十余首紅色經典與民族樂曲,用音樂繪制出一幅貫通古今、連接南北的文化長卷。
演出現場(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本場音樂會是通州區“運河有戲”演出季原創劇目孵化作品,音樂會邀請雷煥然、劉暢、熊俊杰、賈璞真、戚浩笛等五位作曲家對曲目進行全新編創。指揮家張鳴揮舞指揮棒,經典的《節日序曲》為音樂會拉開大幕。嗩吶與笛子等民族樂器為這支樂曲帶來鮮明的民族風味,小提琴等弦樂聲部則烘托出豐富的交響性。
音樂會選取多首革命經典作品,《紅梅贊》《萬泉河水》等作品給觀眾帶來既熟悉又新鮮的聽覺感受。小提琴甜美的音色與琵琶應和,東西方樂器相互對話,吟唱民族的旋律。音樂會還改編上演了多首觀眾耳熟能詳的歌曲和影視劇主題曲。《誰不說俺家鄉好》《珊瑚頌》《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歌曲上演,讓現場觀眾沉浸在熟悉的旋律中。北京交響樂團小提琴演奏員張瑩帶來《漁家姑娘在海邊》的深情獨奏,讓觀眾重回電影《海霞》中海島女民兵的生活。
從北京民俗小曲《探清水河》到充滿山東民歌韻味的《沂蒙山小調》,從《人說山西好風光》到充滿西藏風情的《在那東山頂上》,音樂會從運河文化帶延展開去,帶領觀眾用音樂欣賞祖國各地的大好河山。朝鮮民歌《阿里郎》由來自北京民族樂團的孟憲瑩、任鑫悅和北京交響樂團的王文華、宋洋以四物樂的方式全新演繹,朝鮮族傳統打擊樂組合的演奏讓觀眾眼前一亮。大提琴演奏員劉宴佐以一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展現了草原的蒼茫遼闊。
北京交響樂團團長李長軍表示,近年來,北京交響樂團為中西樂隊的融合作出多番探索,也推出了不同規模的作品。“我們創作的初衷是希望這種形式未來可以走出國門,在西方人熟悉的交響樂隊中加入我們的民族樂器,讓西方觀眾聽到與眾不同的聲音,進而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