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10日消息(記者 龐婷)9月9日,2025北京養老服務行業發展四季青論壇舉辦。本次論壇以“深化養老服務改革 探索北京養老服務一攬子解決方案”為主題,圍繞滿足多元化養老需求、助推“銀發經濟”創新發展、創新驅動養老產業提質增效、構建旅居養老新生態、讓老年人有更多的養老方式選擇等方面重點內容,全面系統展示北京養老服務體系改革發展新成果。

北京市常住老年人突破500萬

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共有514萬人,首次突破500萬人大關,占常住人口的23.5%。北京市全面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養老服務改革,全面構建首善標準的北京養老服務新體系。

北京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志偉表示,近年來,北京市聚焦老年人實際養老需求,積極構建機構、居家、旅居銜接補充的服務格局,全面加強“老老人”服務保障供給,持續強化有力有效的養老服務要素支撐。截至目前,全市共備案養老機構608家,床位10.9萬張。系統布局105家區域養老中心、300多家養老照料中心和1500多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面向廣大活力老年人推出“冬南夏北”旅居養老,促進銀發經濟向多元業態發展。針對80歲以上的“老老人”服務剛需,推動建設運營2.8萬張家庭養老床位,開展家庭照護者云助行動,累計為4.3萬名家屬、保姆等家庭照護者進行專業賦能,全市累計建成運營養老助餐點2666家,覆蓋超過九成的城鄉社區、453.4萬老年人。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分級分層推進服務能力提升培訓,開發上線北京養老服務網及配套小程序,制定出臺34項地方標準,推動行業規范發展。同時,創新完善養老服務質量和安全監管體系,通過源頭監管、過程監管和監管結果運用,提高數智監管水平,提升監管的規范性、精準性。

今后,北京市將持續深化改革創新,完善系統全面、協調貫通的政策制度體系,健全專業普惠、可感易及的服務保障體系,創新權責適配、動態全息的監督管理體系,構建知老樂老、養為結合的社會參與體系,努力挖掘老齡社會的發展活力與機遇,不斷滿足全市老年人日趨多元的物質和文化需求。

三大專項報告呈現養老服務行業廣闊前景

本次四季青論壇集中發布《2024年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北京市銀發經濟消費需求調查報告》和《北京市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24年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指出,北京市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呈現出老年人口規模大、高齡化持續發展、區域老齡化程度發展不均衡、老年撫養比穩步上升等特點。北京老齡工作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完善體制機制,在提升老年社會保障水平、強化“老老人”服務保障、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優化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推進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深化京津冀為老服務協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為精準捕捉北京銀發群體消費需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供需對接適配”的銀發經濟良性發展新格局,北京養老行業協會聯合民生智庫、量子之歌集團,聚焦老年食品、居家助老、適老化改造、機構養老等8類項目,從“需求規模、消費偏好、支付意愿、影響因素”四方面開展了問卷調查并發布《北京市銀發經濟消費需求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老年食品、老年教育、老年健康的需求最為突出。該報告還提出將老年需求轉化為銀發消費的具體建議,以需求重塑“銀發新生活”內涵。

為全面剖析北京老齡產業發展現狀、資源優勢和潛力賽道,北京市老齡產業協會、工商銀行北京分行聯合專業機構,進行專題調查研究,并發布《北京市老齡產業發展報告》。報告指出,北京市老齡產業有著政策支持力度大、產業發展基礎好、科技創新優勢強等優勢,養老金融、醫養結合、老年文旅、養老科技等產業細分賽道潛力巨大。為推動老齡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加快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報告提出了完善產業發展總體設計、構建健康產業生態、加快推進細分賽道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對策建議。

科技賦能創新驅動養老產業升級

近年來,北京市依托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優勢,積極推動老齡產業與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通過科技創新、智慧賦能,為養老服務注入新動能、增添新活力。

論壇上,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發布《北京養老科技發展報告》。北京市民政局聯合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圍繞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社交活動、安全保障等老年人核心需求領域開展深入調研,提出智能輔具、認知障礙照護、情感陪伴、老年數據權益保護、智慧康養旅行、遠程醫療與照護等十個科技賦能養老、智慧改變生活的主流場景趨勢。同時,針對老年人在居家照護、出行等方面的痛點難點問題,論壇邀請多家養老科技企業發布創新產品,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帶來更多前沿科技的新選擇。

編輯:王進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