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恐龍曾是這片土地的霸主,如今成了這座縣城的“新飯碗”。
就像物理學上的絕對零度。雖然只是理論的下限值,在現實中無法達到,但并不妨礙人類孜孜不倦地追求。在新聞報道中,真相亦如此,從來就沒有真相,只有無限接近真相。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央廣網重慶頻道推出以“絕對零度”掛欄的深度報道欄目,持續關注社會熱點,不斷追蹤重大事件,通過小切口反映大背景,通過大事件凸顯小人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輩將上下而求索!
央廣網重慶7月7日消息 7月初,中小學陸續放假,重慶云陽世界地質公園的工作人員異常忙碌。恐龍化石遺址館內供游客觸摸的恐龍化石正在重新布展,玩具廠的流水線上恐龍玩偶正加緊生產,附近農家樂老板則新添了餐桌——這座近年來因恐龍化石而聲名鵲起的城市,正翹首以盼全世界的“恐龍迷”。
1.6億年前,侏羅紀,這里湖泊沼澤密布,氣候溫暖濕潤,植被茂盛,大量恐龍在此棲息。1.6億年后,這里留下了18.2公里的“世界恐龍化石長城”和世界最大的侏羅紀單體恐龍化石墻。“恐龍化石如此密集的主要原因是特殊的埋藏環境、地質作用以及恐龍的群居特性。”這是講解員每天都要重復多次的話。
對外,云陽的恐龍化石是中國獻給世界古生物學的一份厚禮;對內,恐龍化石給整個云陽帶來了新的機遇。從十年前一塊偶然發現的“怪石頭”,到如今成了全縣人的“新飯碗”,云陽人吃上了“恐龍飯”。
云陽恐龍化石遺址館(央廣網發 受訪方供圖)
奇遇 和恐龍的不解之緣
“當時也不確定,拿給大家看都不認識,覺得很普通。我個人覺得石頭比較奇特,所以想去鑒定。”回憶著當年的經歷,周政依然興奮不已。正是這次“奇遇”,讓云陽的恐龍化石重見天日。
2014年夏季的雨天,年輕的周政同往常一樣,來到云陽縣普安鄉老君村學習開挖掘機。閑暇時,周政幫村民到后山放牛。途中,一只小狗一直尾隨。“我想撿個石頭逗它玩,結果剛撿起一塊路邊的石頭,我就感覺有點不對勁,這塊石頭看起來很不一樣。”
遺址館上方,正是周政發現化石的地方(央廣網發 楊康瀾 攝)
一直熱衷于《侏羅紀公園》系列科幻電影的周政,積累了大量的恐龍知識,他預感強烈——這不是一塊普通石頭,于是把“石頭”拿給附近的村民辨認,卻沒有得到積極回應。最終,周政在父親的陪同下,將撿到的這塊“石頭”送到上海相關機構去鑒定。那一年,他18歲。
“鑒定結果確認是恐龍化石。”回到云陽,激動萬分的周政第一時間將化石上交給了政府。如今,這塊化石收藏在云陽博物館。
很快,云陽的恐龍化石挖掘工作啟動。此時的周政沒有想到,意外發現的恐龍化石將改變整個云陽。
周政與恐龍化石的故事,并未因他到外地做生意而中斷,他依舊關注家鄉恐龍化石的挖掘進展。2020年,出于對家鄉的感情,周政回到云陽。同年,重慶云陽恐龍地質公園被授予國家地質公園資格。
在周政看來,他和恐龍之間存在一種奇妙的緣分。2025年4月18日,云陽地質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為世界地質公園,周政十分激動,“能為家鄉做出一點貢獻,我也很驕傲。”
在外漂泊的這些年,周政的生活并不安穩。但作為恐龍化石的發現者,這段奇遇也“贈給”他一份禮物。為了獎勵他的發現,今年5月24日,周政入職江來集團,被安排在云陽世界地質公園開觀光車,穩定的工作讓他有了新的底氣。“工作日在公園這邊,周末就可以回家和家人們一起,我很滿意現在的生活。”
周政和家人一起參觀恐龍化石遺址館(央廣網發 受訪方供圖)
距離周政第一次“偶遇”恐龍化石已過去十年。“十年說長也長,但有時候感覺這事就發生在昨天。”現在的周政有兩個孩子。“他們會經常纏著我講發現化石的經過,對恐龍的故事也很感興趣。”
2024年9月28日,云陽地質公園恐龍化石遺址館正式開館,周政帶著家人前往參觀。遺址館附近還保留著當年周政發現恐龍化石的原跡,并在周圍種了幾棵小樹苗作為標記。
驚喜 村民吃上了“恐龍飯”
目前,云陽依托地質公園建設,開發了41個以工代賑項目,帶動400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特別是公園推出“龍環線”以來,打造了黎明古村、五指印江田園綜合體、長灘河漂流等精品鄉村旅游景點32個,帶動5.4萬名群眾吃上了旅游飯。
今年清明小長假期間,超過34萬游客用腳步丈量這片地質秘境,為云陽帶來1.39億元旅游收入。
自恐龍化石發掘以來,這里的村民不再只靠種地或外出打工謀生,而是圍繞恐龍做起了文章。“以前是窮山溝,現在是‘恐龍谷’,我們吃的就是‘恐龍飯’!”一位村民笑著說。
王建軍夫婦是最早嗅到“恐龍商機”的一批人。他們十幾歲時外出打工,在浙江打拼20多年,夫妻二人對商機有著超出常人的嗅覺。“經常了解老家的發展狀況,當聽到恐龍化石逐漸開發后,就感覺未來老家的旅游很有前景。”2023年,在深思熟慮后他們返鄉建好了房子,開起了餐館。
今年4月份,世界地質公園的稱號獲批以來,越來越多的游客被云陽恐龍化石群吸引,王建軍夫婦的餐館門庭若市。“前幾年村里還比較偏僻,誰能想到現在游客自己找上門。”王建軍回憶,去年裝修時,就有路過的游客打聽恐龍遺址館什么時候開放。游客還抱怨周圍沒有吃飯的地方,這讓夫妻倆堅定了開店的信心。“現在在外打工的很多人看見發展得不錯,也很想返鄉。”王建軍夫婦的餐館在今年五一節假日期間生意火爆,一天的營業額達2000多元,讓更多在外的老鄉動了“返鄉創業”的念頭。
“以前年輕人往外跑,現在外面的人往我們這兒跑。”王建軍感慨。村里像他這樣的創業者還有不少,村支書丁銀江的電商直播便將“恐龍經濟”玩出了新花樣。
2015年,丁銀江放棄城市工作回鄉創業,開始養殖黑香豬,那時家鄉的恐龍化石發掘才剛剛開始。香豬的養殖不是難題,但銷路卻成了一大問題。后來,丁銀江學習怎樣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并在近兩年搭上了直播賣貨的“快車”。
2024年云陽恐龍化石遺址館開放后,他靈機一動,把直播背景換成了恐龍化石展館,一邊賣云陽農產品,一邊介紹家鄉的“恐龍文化”。“這是1.5億年前侏羅紀時期的珍貴遺跡,正是這方水土孕育了今日的優質農產品,滋養出制作云陽面的優質麥田與山泉,賦予云陽面‘穿越億年的風味’新意涵。”丁銀江指著直播背景向直播間觀眾介紹,他闡釋“恐龍文化”不僅是化石本身,更是云陽獨一無二的科學名片和文旅財富,期望借此吸引更多人了解云陽、走進云陽。
丁銀江直播截圖(央廣網發 受訪方供圖)
在丁銀江的抖音直播間,很多被恐龍背景吸引來直播間下單的新客戶都會多問一句:“你們那兒真能看恐龍化石嗎?我想帶孩子去。”在丁銀江眼中,家鄉的恐龍化石與他的直播事業正處于雙向促進的良性循環中。“恐龍為我的直播間帶來了流量,我也向更多顧客介紹家鄉的恐龍文化。”
他們也端牢了“恐龍飯碗”
據統計,全球擁有恐龍愛好者近3億人,專業恐龍主題公園120-150座,含恐龍元素的綜合公園超500座。截至2025年,中國恐龍創意產業已發展成為集文旅娛樂、數字內容、衍生商品和教育科普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整體規模達750億-900億元,占全球恐龍產業35%-40%的份額,年均增長率保持12%-18%,顯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云陽恐龍帶動發展的產業,旅游首當其沖。據統計,截至2025年6月,恐龍化石遺址館在9個多月時間,接待游客18.6萬人次。云陽恐龍化石遺址館的建成吸引更多游客游玩,同時,也讓這里的人吃上了“恐龍飯”。
游客參觀恐龍化石遺址館(央廣網發 受訪方供圖)
“大家好,我是云陽恐龍遺址館的講解員秋秋。”吳秋蓉站在化石墻前,熟練地向游客介紹著眼前的恐龍化石群。作為江來集團的一名講解員,她的工作不僅僅是講解化石知識,更是云陽借助恐龍化石發展旅游的一個縮影。
2018年,吳秋蓉考入江來集團,成為云陽著名的龍缸景區講解員。2024年10月,她加入恐龍遺址館的講解員團隊。“選擇來到這里,一方面是因為對古生物科普領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被云陽恐龍遺址的科研價值和社會意義所吸引。”吳秋蓉感慨于云陽旅游因“恐龍經濟”而發生的變化。“以前游客來云陽,主要是看龍缸天坑、逛張飛廟,現在很多人專程為恐龍而來。”
150米長的化石墻,5000塊裸露恐龍化石,讓游客直觀感受遠古生命的震撼。“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小朋友會問‘恐龍是不是真的在這里生活過’,我們就用科普的方式讓他們理解地質變遷和生命演化。”吳秋蓉想讓來的游客玩得開心,沉浸體驗云陽的恐龍文化。
在吳秋蓉看來,云陽吃上的“恐龍飯”不僅僅是一塊化石帶來的旅游熱潮,更是整個縣城旅游產業的升級。除了因恐龍化石發現帶來的旅游業蓬勃發展,更多衍生產業也應運而生,一群云陽人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具規模化的產業賽道——IP玩具制造。
在云陽周邊的工業園區里,數家玩具廠的流水線有條不紊地運行著。其中不乏曾為沿海企業代工的工廠,如今正借著云陽恐龍IP的東風轉型。
當地人周西祥便是其中之一。早年他在廣東打工,2020年回到云陽。“當時考慮到家鄉市場對玩具的需求較高,玩具制作的工藝也不復雜,便決定回來創業。”周西祥回憶。
以云陽發現的新屬新種恐龍——普安云陽龍和磨刀溪三峽龍為原型,周西祥旗下的玩具廠華盛泰玩具(重慶)有限公司對接深圳總部,設計了“龍寶”和“乖妹”兩款云陽恐龍的官方IP形象,受到一致好評。得到云陽世界地質公園的授權后,周西祥計劃以更多樣化的產品進行生產推廣,同時對恐龍周邊進行改版優化。后續,玩具廠也將和云陽的移動、電信等通信運營商共同研發AI玩具。
“乖妹”“龍寶”官方IP形象圖(央廣網發 受訪方供圖)
周西祥相信,云陽恐龍IP的持續發展,會帶動玩具廠吃上更多的紅利。“通過對市場的了解,很多小朋友尤其是男孩,特別喜愛恐龍形象的玩具。”對此,周西祥也表示玩具廠將生產不同材質、類型的恐龍周邊,提高玩具產能、擴大銷售市場。
謝玉容也在當地招商引資下,從廣州回到云陽。“不僅是政策的支持,我們作為云陽人,肯定也想把根扎回家鄉,帶動更多當地人就業。”謝玉容的優多玩具廠主要生產母嬰類的玩具,產品銷售至東南亞、非洲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注意到云陽恐龍IP潛力,謝玉容在云陽政府的邀請下,計劃生產恐龍相關的文旅產品。在“龍寶”和“乖妹”的生產上,謝玉容的重慶侏羅紀玩具廠也采用了新的塑料膠工藝,豐富造型,提升市場接受度。
長遠來看,云陽的恐龍化石產業正從單一的旅游消費,向文創制造的全產業鏈延伸。在云陽沉睡了億萬年的恐龍,正以另一種形態,帶動著整座城市的產業脈搏。
恐龍的過去和云陽的未來
2025年4月18日,云陽地質公園正式升級為世界地質公園。公園擁有長達18.2公里的“世界恐龍化石長城”和世界最大的侏羅紀單體恐龍化石墻,串聯了亞洲侏羅紀恐龍的演化歷程,填補了世界恐龍演化序列空白,意義非凡。
恐龍化石墻(央廣網發 受訪方供圖)
在云陽恐龍遺址館,矗立著一道長達150米、鑲嵌著5000多塊恐龍化石的巨墻。這面“世界最大的單體侏羅紀恐龍化石墻”,讓云陽的恐龍化石資源堪稱“獨一份”。上萬件化石標本破土而出,“普安云陽龍”“磨刀溪三峽龍”等新屬種接連命名,填補了早期侏羅紀恐龍化石群研究的空白。
化石墻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存在嚴峻挑戰。面對風化侵蝕,保護裸露的化石墻是當務之急。云陽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王振玉表示:“當前化石墻使用創新研發的保護性試劑涂層,形成‘透明罩’隔絕侵蝕。”未來仍需持續尋求更優化的長久保護方案。與重慶古生物研究院共建的“化石修復研學中心”也在準備中,讓修復過程本身成為可參觀、可體驗的科教場景。
作為長江三峽旅游大縣,云陽的旅游產業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獲批世界地質公園后,云陽提出建設國際旅游度假區的新目標,依托世界地質公園和云安傳統制鹽遺產等資源,精心謀劃恐龍文化專題旅游線路,推動文旅產業向“全域、全季、全時、全要素、全業態、全鏈條”邁進。云陽全縣正通過整合各方力量,創新文旅產品和服務,提升旅游品質,吸引更多游客走進云陽。
“接下來,我們還將繼續以恐龍為載體,豐富旅游資源。”王振玉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地質公園的關鍵理念,區別于保護區的嚴格限制,允許在保護前提下實現科研、教育、旅游的可持續利用。恐龍遺址場館也將進一步豐富沉浸式游覽體驗,不斷完善恐龍IP的周邊影響力,擴大旅游市場。
云陽縣林業局也進一步挖掘化石相關價值,規劃世界地質公園旅游環線,串聯化石遺址、地質奇觀、生態村落,推出“兩天一夜”深度游。云陽林業局副局長兼縣地質公園管理事務中心主任何丹表示:“不僅要讓游客‘看化石’,還要讓他們‘玩化石’。”
“除了恐龍與旅游的聯動,更多的還是會打造恐龍IP,持續支撐世界地質公園這個金字招牌。”何丹提道,云陽與央視動漫集團合作的恐龍主題動畫即將面世,同時,云陽引進了很多玩具工業企業,未來將通過國有企業聯動玩具廠共同開發文創產品,推出“龍寶”“乖妹”的恐龍形象IP,計劃形成“化石IP—設計—制造—銷售”全產業鏈。
正如《安迪的恐龍冒險》中展現的那樣,恐龍不僅是遠古的神秘生物,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云陽正將這種連接變為現實:恐龍遺址館成為孩子們的“自然課堂”,能親手觸摸感受穿越幾千年的真實恐龍化石。
云陽的“恐龍飯”才剛吃上,能不能一直吃下去,還得看接下來的菜怎么上。何丹表示:“我們會擴大化石資源調查范圍,希望能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來支撐世界地質公園金字招牌。”
恐龍曾是這片土地的霸主,如今成了這座縣城的“新飯碗”。十年前,周政在放牛時偶然撿起的“奇怪石頭”,誰也沒想到這會成為改變云陽的轉折點。如今,從村民生活到云陽經濟發展,“恐龍”已成為云陽的重要標簽。
央廣網記者 肖慶華 實習記者 楊康瀾 田佳鑫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