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9月16日消息(記者官文清 實習生宮艷楠)在廣州中山紀念堂內,一株歷經350多年風霜的“木棉王”,屹立如初,展現著蓊郁之美;在荔灣區沙面島,130多株古樹名木與歐陸風情建筑相映成趣,它們是廣東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成效的縮影。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了解到,廣東正構建起制度、科技、管理協同發力的古樹名木保護新格局,全省8.5萬余株古樹名木得到了有效保護。

近千株古樹名木守護廣州

日前,廣東省林業局組織開展2025年廣東省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記者行活動,走進廣州中山紀念堂和荔灣區沙面島,采訪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

在廣州中山紀念堂,一株木棉樹屹立在東南角,這棵古樹被譽為“中國最美木棉”。每年3月,滿樹繁花如約而至,8萬余朵花苞在高空鋪撒一片綿延的鮮紅錦繡。

沙面(央廣網發 廣東省林業局供圖)

步入荔灣區沙面島,“廣州市古樹公園”牌匾映入眼簾。據悉,沙面古樹公園是荔灣區首個古樹公園,占地30公頃,擁有古樹名木130多株,其中最長樹齡達到300多歲,最小的也有100多歲,大部分古樹是沙面島建設之初所栽下的。走進細看,每一株古樹都掛上了獨特“身份證”——二維碼銘牌。掃碼后,樹木的樹種、樹齡、生長勢等基本信息一目了然。據介紹,目前,廣州在冊的9961株古樹名木均擁有自己的“身份證”。

除了“身份證”外,廣州各區還創新應用各類技術,對古樹生長環境及保護狀況開展動態監測,讓古樹名木生息綿長。天河區推出“天河古樹名木”APP信息化監管平臺,白云區繪制全區“樹地圖”并拍攝VR全景,黃埔區創新運用電子地圖和24小時監控系統,增城區為區內2016株古樹名木建立“電子健康檔案”……

為完善古樹名木保護機制,2022年,廣州市修訂出臺《廣州市綠化條例》設立“古樹名木保護”專篇,對古樹名木的分級、管理、保護、責任劃分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為古樹名木保護提供法律保障。此外,廣州市還制定印發了《樹木保護管理規定》《古樹名木遷移管理辦法》《全市打擊破壞古樹名木違法犯罪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并出臺一系列地方標準,為古樹名木的科學保護提供了全面的制度和技術支撐。廣州歷經2200多年風雨,“綠色活文物”在全市11個區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制度+科技+管理協同發力

據廣東省林業局有關負責同志介紹,在制度建設方面,2023年7月1日起施行的《廣東省森林保護管理條例》中專門設置了古樹名木保護專章,《關于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的指導意見》《廣東省古樹名木保護提升行動方案(2023—2035年)》等政策文件為古樹名木保護提供了行動指南。《茂名市古荔枝樹保護條例》《潮州市古茶樹保護條例》《廣州市古樹名木遷移管理辦法》《中山市古樹名木和古樹后備資源認捐認養工作方案》……從省級到地方,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為古樹名木保護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支撐。

在科技賦能方面,近年來,廣東通過實施一級古樹名木視頻監控和保護工程,對851株一級古樹和名木安裝視頻監控。各地積極運用木質針刺檢測儀、激光雷達、無人機等先進技術和設備,對古樹名木進行健康監測,建立古樹名木“電子健康檔案”。清遠市日前還啟用全省首個“古樹名木平安守護平臺”,集實時巡檢、線上互動、動態監測于一體,設有Web端與小程序雙訪問模式,涵蓋古樹檔案建立、病蟲害防治、會診流程規范等關鍵環節。

在動態管理方面,廣東對全省8.5萬株古樹名木進行調查建檔和掛牌保護,實現“一樹一碼”和“一張圖”信息動態化管理。各地在管理上不斷創新,如廣州、深圳、中山等地在“多規合一”平臺建立古樹名木核查應用,茂名市對古荔枝樹實行分級保護,潮州為全市登記在冊的古樹全面投保。廣東還注重古樹名木與城鄉基礎設施和諧共存,通過古樹避讓促進古樹原址保護,圍繞古樹打造古樹公園和古樹鄉村,促進古樹名木與歷史人文、城鄉基礎設施和諧共存。

如今,廣東正構建起制度、科技、管理協同發力的古樹名木保護新格局,全省8.5萬余株古樹名木得到了有效保護。全省已建成綠美古樹鄉村 106個、古樹公園210個,搶救復壯了一批衰弱瀕危古樹名木。

編輯:徐鋇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