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邯鄲9月14日消息(記者王藝霖)東太行山下,夜幕降臨,雁北耍孩兒、阿宮腔、柳子戲、平調落子、廬劇、滿族新城戲等三十多個稀有劇種如同星辰逐一亮相,百余名演員齊聚盛典舞臺,傾情獻演經典之作。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首屆《舉世無雙·稀有劇種盛典》在邯鄲武安成功完成錄制,九組別具韻味的演出,綻放出傳統戲曲的獨特魅力,繪就出百花齊放、生機盎然的梨園盛景。
《舉世無雙·稀有劇種盛典》錄制現場(央廣網記者 王藝霖 攝)
在《古調今辰》篇章中,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的雁北耍孩兒、同州梆子、柳子戲驚艷登臺,以古老聲腔,帶觀眾穿越六百年前的時光,聆聽歷史的回響;《根脈同流》中,秦腔名家李梅帶領阿宮腔、碗碗腔、漢調桄桄的青年新秀,共同演繹多劇種版《大登殿》;四位“王寶釧”同臺演出,聲腔各異卻情韻相通,令觀眾直呼過癮,掌聲如潮;《花開并蒂》中,黔劇、傣劇、滿族新城戲輪番登場,民族風情濃郁,舞姿婉轉,歌聲悠揚,鋪展開一幅絢麗多彩的少數民族戲劇畫卷。這不僅是一場視聽盛宴,更是一次對中國稀有劇種的全景式巡禮,堪稱新時代的“梨園大觀”。
雁北耍孩兒《獅子洞》選段演出現場(央廣網記者 王藝霖 攝)
“說到邯鄲的‘文藝家底’,武安儺戲一出場,面具一戴、鑼鼓一響,看得人熱血都要沸騰;永年西調一亮相,那獨特的梆子腔自帶一股子豪爽勁兒,節奏起落間盡是燕趙大地的大氣與灑脫。”邯鄲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春紅介紹,邯鄲好比一位“巨星”,三千年不改本名,始終閃耀,屬實是“文化頂流”。
活動現場,10位來自文藝界和文化界的重磅嘉賓,隆重推薦璀璨多元的稀有劇種,真誠講述了各劇種的文化根脈源流以及自己與戲曲的深厚情誼。“你們看我演八戒時,那些憨態可掬又透著靈活的動作設計,好多都跟當年學戲曲的底子分不開,沒這兩下子,哪能把老豬演得這么活泛。”知名影視演員馬德華介紹,武戲里的騰挪翻轉,那些讓人叫絕的絕活招式,都是從戲曲里學到的寶貝。此外,他還向在場觀眾推薦了蒲州梆子、打城戲、新昌調腔等“壓箱底”的好劇種,希望大家多看戲、看好戲。
蒲州梆子《精衛填海》選段演出現場(央廣網記者 王藝霖 攝)
中國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表示,《舉世無雙·2025稀有劇種盛典》是一次中國戲曲界的盛會,希望全社會都能關注到稀有劇種的發展和傳承。眾多稀有劇種在舞臺之上各展芳華,展現百花競放的梨園盛景。
苔花如米小,也同牡丹開。在中國的梨園大家庭中,不論什么樣的戲曲劇種,都一樣的聲聲入耳,一樣的曲曲關情。這些稀有劇種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生動講好今天的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的同時,也充分呈現了中國精神。
這些扎根于一方水土的稀有劇種,云集于一場盛典之中,將會演繹出何種梨園盛景?國慶黃金檔,央視戲曲頻道(CCTV-11),將邀請觀眾共赴一場戲曲盛宴,聆聽舉世無雙的珍稀之音。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