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一點,再往里開。”7月7日,在湖南省衡陽市珠暉區東陽渡街道光輝村秸稈綜合利用收儲車間,工作人員正指揮著車輛轉運。只見一輛叉車“撿”起一捆秸稈,高高舉起,穩穩當當地放入貨車上,擺放整齊后再進行下一捆作業。

這些秸稈,是從各村民小組收集而來。經過秤、登記、堆放和處置,收儲流程完成,最終被運送到發電廠、木材廠、養殖場全鏈條處置。這是該街道打出秸稈綜合利用“組合拳”,完善“產業鏈”的一個生動場景。

光輝村秸稈綜合利用收儲車間與臨時堆放點(周琪 攝)

基層引領,構建全鏈條治理體系

每年5月前后,是東陽渡街道環保站朱輝福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今年的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朱輝福覺得比往年要輕松些。他說,這幾年村民的觀念已經有了很大轉變,加上全街道12個行政村都建立了秸稈收儲點,每天都可以轉運秸稈。

東陽渡街道擁有2.8萬畝耕地,年產秸稈約3000噸。過去由于處理渠道不暢,“一把火”成為“最便捷”的處理方式,但焚燒不僅導致PM2.5濃度飆升,更造成土壤有機質流失。

打包好的秸稈在收儲車間等待轉運(周琪 攝)

面對秸稈焚燒頑疾,珠暉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對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進行部署。為推動此項工作,東陽渡街道聯合衡陽市生態環境局珠暉分局成立專項攻堅小組,統籌政策、資金與技術資源,精準規劃秸稈處置方案,協調150萬元專項資金,購置2臺秸稈打捆一體機、1臺三輪流動粉碎機及轉運車隊,并建成千余平方米光輝村秸稈綜合利用收儲車間,用于秸稈處置和轉運,實現全域秸稈“零焚燒、全利用”。

為確保秸稈綜合利用可持續,東陽渡街道還制定了《秸稈利用三年行動方案》,同時,創新實施“街—村—組—戶”四級網格化管理,布局街道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組黨員干部包戶的“責任鏈”,在構建全鏈條治理體系的同時,描繪出更長遠的圖景。

科技賦能,激活資源轉化新動能

風吹山花香,油菜收割忙。5月的東陽渡,已是一派豐收景象。兩臺價值16.8萬元的秸稈打捆一體機不停地“奔跑”在油菜地里,所到之處,秸稈被“吃”進機器,經過壓實、固定,又“吐”了出來,壓縮成草捆整齊地排放在田地里。

這種“龐然大物”每小時能處理20畝秸稈,打捆后的秸稈密度增加8倍,配合三輪流動粉碎機和轉運車,形成了“田間打捆—道路轉運—倉儲處理”的完整鏈條。

“收集—轉運—倉儲—處置”一體化閉環體系的構建,不僅解決了秸稈露天焚燒的污染問題,更通過資源化利用開辟了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

“我們依托合作社組織協調轄區農戶回收農作物秸稈,然后直接運往村里秸稈綜合利用收儲車間,除了加工成秸稈飼料供應本村牛場外,就是送往發電廠作為燃料和木材廠做膠合板,實現了秸稈的經濟價值,這一實實在在的收益讓村民們動力滿滿。”東陽渡街道光輝村黨總支書記李長春說。

在技術層面,衡陽市生態環境局珠暉分局組建專家服務團,因地制宜,創新“分類處置+多元利用”模式。針對天氣變化,推行“雨天不間斷作業”機制,將高濕度秸稈定向輸送至倉儲中心自然風干后作為優質飼料;通過技術指導推廣秸稈粉碎還田,1300畝耕地實現“秸稈還田培地力、化肥減量護生態”的雙重效益。數據顯示,秸稈飼料化利用率達30%,還田覆蓋率超46%,形成“生態+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

創新機制,繪就全民共治新圖景

“科學利用秸稈,拒絕露天焚燒。”“秸稈堅決不能燒,綜合利用是正道。”7月7日,東陽渡街道工作人員在光輝村村民劉桂生家中開展秸稈禁燒宣傳。

為了讓田里秸稈變“金稈”,近年來,東陽渡街道緊盯“傳播鏈”,深入開展秸稈禁燒“四個一”(一卡、一信、一冊、一會)宣傳,大力呼吁農民“樹立正確生態觀念,積極學習秸稈綜合利用知識”,做秸稈禁燒的踐行者,綠色農業的推動者,生態文明的守護者。截至目前,開展入戶宣講達1200余次,發放宣傳資料達5000余份。

工作人員粘貼農作物秸稈禁燒明白卡(周琪 攝)

在“剛性”目標之下,東陽渡街道更以“柔性”舉措彰顯治理的溫度與智慧。該街道將推進秸稈綜合利用作為踐行農業綠色發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抓手,以“科學還田、多元轉化”為核心構建5種利用模式,即“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

同時,對秸稈離田利用的農戶按畝補貼,讓群眾主動參與率超95%,秸稈收集成本降低40%,實現從“要我禁燒”到“我要禁燒”的轉變。“現在是在村干部的帶領下,用機械打碎打包,秸稈能賣錢,誰還舍得燒,保護了生態環境,我們大力支持。”村民劉桂生感慨道。

今年56歲的朱富生是朱老屋組村民,種了一輩子田的他對于秸稈變為發電燃料感到十分好奇。“要是以前的話,秸稈基本上是一把火燒掉,沒想到現在還能賣。”

目前,東陽渡街道已與周邊養殖場、木材加工廠、生物質發電廠等建立穩定合作,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初具規模。

“今年街道預計收儲秸稈5000余噸,不僅有效解決了秸稈焚燒問題,還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促進了農民增收。”東陽渡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劉清泉表示,這不僅為東陽渡街道帶來了顯著的生態效益,還實現了經濟效益的顯著提升,形成了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從“狼煙四起”到“變廢為寶”,東陽渡街道的秸稈綜合利用實踐,為生態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珠暉樣本”。如今,在珠暉區其他鄉鎮,轉運車也是穿梭于鄉間道路將這些“農業廢棄物”運往綜合利用場所,大幅提高秸稈綜合利用能力和水平,一條綠色生態、多方共贏的鄉村振興之路正逐步鋪展。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秸稈不再是廢棄之物,而是轉化為肉牛的美味、電廠的燃料、板材的原料,收獲的將不僅是優美的環境、潔凈的空氣和秸稈的“錢景”,更是一個農業與生態共榮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圖景。(唐蘭榮)

編輯:楊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