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不僅是黃金水道,也是文化長河。2021年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成為繼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之后,第五個由中央統一部署建設的國家文化公園。2025年1月,《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發布,一條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美麗中國文化景觀軸線,正加速建設并展現在世人面前。央廣網策劃推出融媒體系列報道《文化范游大江》,以文閱江,以詩讀城。

央廣網南京9月16日消息 長江奔涌,淘盡千古風流。一座因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而名揚天下的城市湖北黃岡,古稱黃州,雖非三國赤壁之戰的原址,卻因一場文學的“美麗誤會”,成為中華文化史上熠熠生輝的坐標。

據考證,真正的三國赤壁戰場并不在黃岡,而在今天湖北省咸寧市。蘇軾對此自然心知肚明,他在給朋友的信中交代:“傳云曹公敗所,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他也明確點出“人道是”。不過既然有人把黃州赤壁傳作三國赤壁,蘇軾也樂見其成,因為這樣更方便他“搭臺唱戲”,一吐胸中塊壘。

蘇軾晚年總結自己一生時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被貶黃州的五年是蘇軾人生道路中的低谷期,也是其文學創作上開拓意境、打開文學新局面的重要時期。前后兩篇《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一系列與長江有關的杰作,讓蘇軾順理成章晉級為“詩意長江”的代言人。

赤壁磯頭(央廣網發 王振 攝)

蘇軾與長江的對話,不僅是個體的心靈療愈,更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如今,站在赤壁磯頭,仿佛仍能聽到蘇軾“人生如夢”的慨嘆與江濤共鳴。黃岡與蘇軾的相遇,是歷史與文學的雙向成就。

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宏大敘事中,這類人文故事正是構建國家文化自信的基石,也是推動文旅融合、賡續中華文脈的寶貴資源。如今,黃岡赤壁作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節點,承載著傳播東坡文化、弘揚長江文脈的時代使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也將推動像黃岡這樣的文化名城進一步梳理長江文化資源,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煥發活力。

監制:伏成鐳 俞鋒 張凌浩

策劃:欒永勝 董蓓

文學顧問:俞香順 孫昕昱

編導:王錫斐 顧煬威 呂倩媛

攝像:王振

海報制作:王宣宣

鳴謝:央廣網湖北頻道

聯合出品:央廣網江蘇頻道 南京藝術學院網絡思政工作中心董蓓教授名師工作室

編輯:呂倩媛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