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廣袤田野上一面面黨旗獵獵,指引著鄉村蛻變的方向。互助縣以“鄉土先鋒”三年行動為支點,在黨建紅與生態綠的交織中,擘畫出一幅“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振興新圖景。

紅色鑄魂,凝聚振興向心力

深挖精神富礦,打造“紅色教育+感恩教育+實踐錘煉”的沉浸式學堂,依托青海省第一個農村黨支部雙樹村黨支部、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班彥村等紅色矩陣,精心規劃“重走紅色路·土鄉新貌行”路線,研學接待突破5萬人次。

數字賦能,提升治理精細度

以數字黨建驅動高效治理,全面推廣青海省黨建數字化平臺,推動實現黨務村務“一屏統管”。創新建立村黨組織“紅黃藍”三色動態預警評估體系,對全縣294個村精準畫像,建立“縣級領導聯村、鄉鎮干部包村、縣直單位結對”三級聯動機制,363名駐村干部組成的121支工作隊扎根一線。

先鋒引領,共筑富民文明鄉

黨員干部帶頭破除陳規陋習,引領“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儉辦”新風尚。紅白理事會介入442例,累計新辦婚事606例、簡辦喪事969例、儉辦喜事292例,直接節約開支1066.14萬元,婚喪平均支出同比下降35%。

產業筑基,激活發展新動能

按照“縣委統籌、組織協調、部門發力”的方式,聚焦五十鎮班彥村、東和鄉麻吉村、威遠鎮卓扎灘村等重點區域,通過盤活資產、村企聯建、政策扶持等組合拳推進“強村”工程。截至2024年底,全縣村集體經濟收益達8914.4萬元,5萬元以下薄弱村全部清零。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班彥村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和“全國文明村”稱號。

文化浸潤,厚植鄉風文明壤

深耕土族輪子秋、丹麻花兒會、安召舞等國家級非遺,組織“非遺進鄉村”“文化惠民演出”270余場。黨員志愿者牽頭成立“普法宣講團”“文藝輕騎兵”,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將溫暖與文明送至千家萬戶。南門峽林場雷發鳴榮登“青海好人”榜,榜樣力量潤物無聲。

從紅色基因的薪火相傳,到數字治理的精準高效,再到文明鄉風的徐徐鋪展,互助縣以“鄉土先鋒”黨建名片為引擎,正驅動土鄉巨輪在鄉村振興的壯闊航程上破浪前行,讓發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土鄉兒女,書寫著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生動答卷。(張亮)

編輯:張海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