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寧9月15日消息(記者汪曉青)9月15日,國家文物局召開發布會,介紹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尕日塘秦刻石”調查研究組織情況和現場保護工作進展。其中,詳細發布了對刻石的調查、論證和認定過程。
據了解,自2025年6月8日《光明日報》刊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仝濤研究員《實證古代“昆侖”地理位置—青海黃河源發現秦始皇遣使“采藥昆侖”石刻》一文,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國家文物局迅速安排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建工作專班,調集石質文物保護、秦漢考古、古文字學和書法篆刻等領域專業人員集中科研攻關,兩次赴現場調查,獲取了石刻本體與賦存環境等科學數據,組織多學科專家兩次召開論證會,多角度論證形成專家意見。經審慎研究,認定為秦代石刻,定名為“尕日塘秦刻石”。
尕日塘秦刻石(央廣網發 瑪多縣文體旅游廣電局供圖)
據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跡司司長鄧超介紹,經6月13日、7月15日兩次實地勘察,刻石與湖濱坡地共同形成了山體擋風、水域調節微氣候的地質條件。經實驗室分析,刻石巖性為石英砂巖,耐磨性高、抗風化能力強。經高精度信息增強技術,刻石文字可見明顯鑿刻痕跡,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時代特征。經礦物和金屬元素分析,排除利用現代合金工具鑿刻的可能。刻痕內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風化次生礦物,經歷了長期風化作用,排除了近期新刻可能。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基于現場調查和科學檢測數據,形成了《青海省瑪多縣尕日塘秦刻石調查報告》。
發現“尕日塘秦刻石”的扎陵湖流域(央廣網發 宋忠勇 攝)
此外,記者從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在2025年6月29日舉行的第一次論證會上,專家認為刻石從字體文體、科學分析結果和歷史關聯等角度,應為秦代刻石。與會專家對刻石文字內容形成了基本共識,建議對個別殘字進一步論證。在8月15日舉行的第二次論證會上,專家認定扎陵湖刻石為秦代石刻,結合地名,建議定名為“尕日塘秦刻石”。
“尕日塘秦刻石”是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成果,刻石與扎陵湖關聯形成文化景觀,整體保存基本完好,文字多數清晰可辨,因刻石中年月日俱全,不見于文獻記載,是我國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矗立河源,補史之缺,意義重大,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鑒于尕日塘秦刻石的重要價值,國家文物局指導青海省文物行政部門,已將刻石核定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視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管理,并將在第九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中予以重點關注。此外,將以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為基礎,圍繞扎陵湖、鄂陵湖區域,組織開展區域性考古調查,全面掌握周邊文物遺存分布,努力取得更多新成果、新進展。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