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泰安7月3日消息(記者唐磊)“過去的面人只有手指大小,插根竹簽,是娃娃手里的玩意兒,F在的面塑可隨意掌握大小,成了能欣賞、能收藏的藝術品!表樦綎|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山石家面塑第七代傳承人石洪令手指的方向,展柜里的仕女面塑裙裾如云,衣袂飄飄,在光線映照下,竟生出無限生動與飄逸。
石洪令用一雙巧手將面粉與糯米粉變化為栩栩如生的作品。(央廣網發 受訪者 供圖)
面塑,這門俗稱“捏面人”的古老手藝,早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古代多用于祭祀、慶典,后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璀璨的民間藝術明珠。
泰山石家面塑,自清代中期扎根泰安,歷經兩百年歲月洗禮,2021年被評為山東省級非遺項目。其魅力在于“神態靈動、意境悠遠”——揉、搓、壓、捻塑其形;剪、點、捏、劃傳其神,并做到不增不補,肢體間無縫連接,全靠一雙妙手控制力道。
面塑作品《只此青綠》(央廣網發 受訪者 供圖)
更獨特的是,它深深烙印著泰山與泰安的民俗印記:鎮邪保平安的石敢當、憨態可掬的泰山祈福娃娃,都是石家面塑舞臺上鮮活的“本地角兒”。
面塑作品《泰山祈福娃娃》(央廣網發 受訪者 供圖)
作為老石家的小女兒,石洪令在父輩們的藝術熏陶中長大,耳濡目染習得一手精湛的面塑技藝。然而,骨子里的藝術追求讓她不滿足于傳統民間面塑的質樸粗獷和略顯單一的色調,“總覺得少了點精致和層次感。”石洪令坦言,這份執著引領她踏上求索之路,在面團配方、色彩調和及塑形手法上反復試驗,“光是調一個理想的淡青色,就不知失敗過多少次!敝钡桨萑虢蜷T面塑大師王玓門下,大師細膩傳神、富含人文氣息的風格,為她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其技藝得到質的飛躍。
石洪令還大膽地突破地域與材料的邊界,主動與內蒙古民間藝人合作面塑作品《牦牛女孩》,經反復試驗,她將駱駝毛纖維黏附在面團上,開創性地優化了質感和表現力。
面塑作品《牦牛女孩》(央廣網發 受訪者 供圖)
因深知非遺傳承不能僅靠“關門授徒”,石洪令積極推動泰山面塑走向更廣闊的空間。她聯合泰安面塑藝人成立了泰山面塑文化藝術研究院,廣開愛好者培訓之門;更攜作品活躍于廟會、社區、非遺市集與親子課堂!岸嘞褚环N奇妙的平衡,好動的孩子走近面塑安靜了,安靜的孩子反而活潑了!倍嗄陙,石洪令不僅培養出眾多優秀面塑教師,更將“小巧手兒童面塑”課程帶入校園,傳授技藝。
石洪令向小朋友們教授面塑技藝(央廣網發 李雪 攝)
在石洪令手中,祖傳的面塑技藝不再是凝固的形態,而是化為一種流動的生命力。它連接著過往的智慧,撫慰著當下的心靈,更在無數被點亮的眼眸中,悄然塑造著未來的模樣。“揉的是面,安的是心”——石洪令認為,這掌心方寸間的“慢”哲學,或許正是快節奏生活里的一種慰藉。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