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陽灑在山西運城市新絳縣泉掌鎮王守莊村的蔬菜大棚上,棚內西紅柿掛滿枝頭,棚外運輸車輛往來穿梭。這個有著“羊舌故里”之稱的村莊,近年來攥緊產業發展、資源盤活、村企合作“三股勁”,讓集體經濟從“薄家底”變成“厚支撐”,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特色路徑。

王守村蔬菜市場主打西紅柿等產品(新絳縣新聞中心供圖)

“以前市場破破爛爛,一年給村里交不了幾個錢,現在改造后干凈又熱鬧,光發包收入就翻了近8倍!”提及村里的蔬菜市場,村會計王新中難掩笑意。

王守莊村曾因蔬菜市場設施陳舊,每年僅向村里集體繳納4.5萬元。去年,村里在新絳縣農村經濟事務中心的指導下,瞄準這一“痛點”,多方籌資140余萬元升級改造蔬菜市場,如今市場入駐經營戶20余家,主打西紅柿、乳瓜等產品,年交易量突破1500萬公斤,交易額達7500萬元,僅市場發包一項就為集體增收33萬元。

除了激活產業載體,盤活“沉睡”資源同樣是增收關鍵。該村聚焦“三資”管理提質,通過多輪協商規范,成功收回多年遺留的307畝集體土地,重新規范租賃合同與承包價格,每年為集體新增收入11萬余元,實現了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村企合作則為集體經濟注入了“新動能”。王守莊村引進山西瑞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種苗育苗基地,年推廣優質種苗2000萬株,帶動全鎮1萬畝蔬菜大棚完成品種升級。2024年,雙方再投50萬元打造中小學生研學基地,開設勞動實踐課堂,形成“企業有收益、集體有收成、農民有收入”的共贏格局。

老百姓在村公園內健身(新絳縣新聞中心供圖)

集體經濟“鼓起來”,民生福祉跟著“實起來”。該村先后完成5條主大街柏油硬化,新裝路燈120盞,投入40萬元改造280戶人畜吃水管網,110戶實現“煤改電”,改廁全覆蓋。他們在收回的4處閑置宅基地上,改建了停車場和小游園,村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與此同時,村史編纂、村歌創作、廉政公園建設等文化舉措同步推進,讓“羊舌故里”既有經濟實力,更有文化活力。

“下一步,我們要繼續把集體經濟這塊‘蛋糕’做大,讓村民共享更多發展紅利。”王守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呂志杰表示,將持續聚焦產業升級與民生改善,朝著“更有品質、更具魅力、更加宜居”的目標穩步前行。(衛世新)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