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山西長治市沁縣,項目工地上機械轟鳴,征拆現場干群同心,環城綠廊草木蔥蘢……這座位于濁漳河畔的小城,正以“城市更新”為關鍵詞,奏響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奮進樂章。今年以來,沁縣錨定“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堅持“先主后次、先公后私、先易后難、先立后破、先地下后地上”原則,以規劃為綱、項目為要、保障為基,39個城市更新項目次第開花,40.6億元總投資持續注入,一幅“宜居、韌性、智慧”的新城畫卷正徐徐展開。
統籌規劃:擘畫“一軸一環三橫三縱”空間藍圖
城市發展,規劃先行。沁縣立足自然稟賦與發展實際,精心勾勒“一軸一環、三橫三縱”城市發展總體框架,為城市更新定標定向。
沁縣縣委書記司慧軍,沁縣縣委副書記、縣長李俊杰深入漳源路、曲苑路等街道,實地調研城市更新工作。他強調,要科學規劃、提速攻堅,加快推進城市更新,切實提升城市功能品質與人居環境。
“一軸”沿濁漳河西源鋪展,打造濱水活力軸帶。漫步濁漳河西源梁家灣至棟村段,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正緊張施工,7600米護岸、11300米灘槽整治將讓這條母親河煥發新顏;已完工的城南生態修復治理項目,7萬余平方米生態綠化帶成為市民休閑打卡地,6.5萬群眾直接受益,正是“濱水活力軸”的生動實踐。
“一環”由高鐵連接線、沁州路、長江街、208國道構成城市交通環路,串聯起城鄉發展脈絡。如今,城南路網連接項目已完成可研批復,三條總長1.899公里的市政道路將打通城南新區交通脈絡;友誼街道路老舊管網改造提升項目正在編制可研,3.6公里路段的排水渠與管網改造,將讓這條“橫向動脈”更暢通。
“三橫三縱”則構建起城市交通主骨架。環湖路(西湖東堤)改造項目已開工,20米標準段、青石坐臺、萬壽菊與風信子組成的花帶,將讓這條縱向通道成為“風景走廊”;總投資1.8億元的7座跨河橋正在立項,“山之魂”“沁水漣漪”等設計融入沁縣文化元素,建成后將串聯起迎春河、濁漳西源綠道,形成“兩帶五環”生態交通網。
“規劃不是紙上藍圖,而是項目落地的‘導航圖’!狈止芨笨h長、工作專班組長馮宇表示,從管網改造到生態修復,從安置小區到公共服務設施,所有項目都嚴格遵循規劃布局,確!耙粡埶{圖干到底”。
項目攻堅:39個項目分批次推進 民生福祉節節攀升
走進沁縣城區集中供熱管網擴容項目現場,施工人員正忙著鋪設二級管網。這個總投資2億元的項目,7月開工以來進展迅速,截至8月17日,一網已安裝7公里,年內將新建18座換熱站,新增5404戶供暖用戶。“冬天家里溫度能再高幾度,再也不用穿棉襖看電視了!绷蓟鍙埓鬆敵錆M期待。
在城市更新的“項目清單”上,這樣的民生項目比比皆是。39個項目劃分為管網設施、交通設施、功能提升、安置小區建設和生態治理五大類,分兩批推進。其中第一批16個項目已啟動,2個完工,2個加速推進,12個正在完善前期手續;第二批23個項目也已進入籌備階段。
管網設施領域,總投資1.1億元的縣城燃氣管網及配套設施建設項目,將新建27公里次高壓燃氣管道、45公里中壓埋地燃氣管道、3公里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次高壓埋地燃氣管道和5公里中壓埋地燃氣管道、400項新建智能物聯設備,讓清潔能源惠及更多家庭和企業;投資2.6億元的城鎮雨污分流源頭治理及錯接混接改造工程,涉及88條道路、147處老舊小區,20個月工期后,“污水橫流”將成為歷史。
功能提升方面,城鄉環衛收運處一體化項目計劃9月開工,20座鄉村垃圾轉運站、18輛純電動環衛車、智慧管理系統將為城鄉“美容”;6個“沁州驛站”即將開建,不僅提供如廁、充電等便民服務,還融入沁州黃小米文化、南涅水石刻等元素,讓公共服務更有“文化味”。
安置小區建設同樣亮點紛呈。城北片區城市更新改造項目計劃9月啟動,8棟8層住宅樓將為221戶家庭提供95至155平方米的宜居空間;南大庫老舊廠區更新改造項目投資6億元,將建成20萬平方米商業住宅小區,讓老廠區煥發新活力。
生態治理項目中,環城綠廊綠道綠帶建設已部分完工,銅鞮路的造型油松、沁州北路的西府海棠、南高速口的野花組合,讓城市“推窗見綠”;總投資2.06億元的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項目,將通過南湖生態修復、溢流排口整治等工程,讓“水清、岸綠、景美”成為常態。
保障護航:多方合力破難題 跑出建設“加速度”
“項目能順利推進,離不開‘頂層設計’的強力保障。”沁縣住建局局長張俊峰坦言,城市更新涉及面廣、難度大,必須凝聚多方合力。
組織保障上,沁縣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設立專門辦公場所,堅持每日調度推進。小到一個項目的文勘手續,大到融資方案制定,每天都有專班跟蹤協調,問題不過夜。沁縣縣政府還與山西建投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項目建設引入“專業力量”。
征拆攻堅是項目落地的“先手棋”。沁縣劃分老舊片區、街區、廠區、小區4類15個片區,由9名處級干部帶隊,23個工作組141名干部下沉一線。目前,536戶涉征戶中451戶簽訂協議,375戶騰空,253戶拆除;23家公建單位已拆除13家,為項目建設騰出了空間。
資金保障是關鍵。市財政局下達2025年新增政府一般債券限額1億元,為項目“輸血”;沁縣組建山西沁州產融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整合政府資源、資產、資金、資本,為城市更新提供市場化資金支持。
城市治理同步發力。“潔凈縣城 志愿同行”行動、文明交通專項整治等持續開展,累計勸導不文明交通行為500余起,規范坐商出店700余處,引導1500余個流動攤販入市經營,拆除違規廣告牌201處,讓城市更新不僅“建得好”,更“管得好”。
從濁漳河畔的生態修復到街頭巷尾的管網改造,從老舊小區的“蝶變”到環城綠廊的延伸,沁縣以規劃為引領,以項目為抓手,正一步一個腳印把新型城鎮化的藍圖變為現實。這座千年古縣,正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煥發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郭學紅)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