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昌吉9月15日消息(記者溫雅慧)走進新疆昌吉州人民醫院心內科病房,山西來的援疆醫生張亞運正在查房。在他身旁,病床上的哈薩克族患者正認真聽著他的囑咐:“奶茶和手抓肉可以少放點鹽,每天量兩次血壓,記得登記下來,下次復診帶給我看看。”為了讓這些建議更貼近患者生活,張亞運此前特意向科里同事請教當地飲食習慣。

自2024年底來到這里,這位醫學博士已經逐漸融入了醫院的日常——他用扎實的臨床技術守護患者健康,用專業的科研能力提升科室水平,也用真摯的行動詮釋著援疆醫生的使命。

山西援疆醫生張亞運正在查房(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2024年6月,他在山西醫科大學完成博士學業后進入山西白求恩醫院心內科工作。同年年底,懷著對新疆的向往和責任,他主動響應山西省對口援疆號召,踏上了奔赴昌吉的征程。

“來疆為什么、在疆干什么、離疆留什么?”這“三問”常常在他腦海回響,每一位援疆人都要回答好這份考卷。正是這份叩問初心的“援疆三問”,開啟了張亞運援疆旅程的心門,也指引著他的方向。

“小我”融入“大我”的時代召喚

“最初知道科室確定對口援疆的人選是我時,我有些忐忑。”張亞運回憶起決定援疆之初的心情時坦言,自己對新疆這片土地充滿好奇和敬仰,但也不確定能否勝任重任、發揮所長。

望著舷窗外綿延的天山雪嶺,他在心中反復問自己:“來這里是為了什么?”答案很快在工作中逐漸清晰,援疆不僅是一份工作調動,更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在山西援疆工作領導和醫院同事幫助下,張亞運對肩負的使命有了更深理解。“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強調民生援疆、智力援疆。我逐漸明白,援疆的背后是政治責任、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是‘小我’融入‘大我’的時代召喚。”張亞運告訴記者。

昌吉州人民醫院希望通過對口支援引進科研人才,提升當地醫療水平,而他正是為此而來。扎根邊疆,用自己的所學服務各族患者、培養本地人才,成了張亞運篤定的初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初到昌吉州人民醫院心內科,張亞運很快發現這里的疾病譜與家鄉有所不同。由于當地居民長期偏好高鹽高脂飲食,作息習慣也和內地有差異,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在昌吉的患病率似乎要高于山西。一些患者自我保健意識不強,常常沒有癥狀就不到醫院就診,服了降壓藥也不監測血壓。

“很多病人覺得自己不難受,就不來復查,這樣長期下去心臟、腎臟都受損害,往往合并多種并發癥才來看病。”張亞運解釋說。

在日常診療中,張亞運特別注重對患者的宣教和隨訪。在查房時,他反復叮囑患者定期監測血壓、按時復診,并結合當地生活方式調整治療方案。“完全照搬內地的高血壓指南來要求患者不太現實,得考慮他們的飲食起居特點,讓治療更接地氣。”他一邊這樣說,一邊和科室同事一起,用通俗的雙語向患者講解注意事項。這種貼心又實際的風格贏得了患者的信任,不少人出院時都會主動表示下次一定按他說的記錄血壓。

除了日常醫療工作,張亞運還把山西白求恩醫院的先進經驗帶到了科室建設中。昌吉州人民醫院心內科面臨著心臟重癥監護(CCU)空白的困難。沒有CCU,急性心肌梗死和嚴重心衰患者只能在普通病房管理,風險很高。張亞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和科室同仁一起認真學習指南共識,梳理急危重癥的診療流程,制定規范的搶救預案,并針對重癥護理的薄弱環節提出改進方案。他主動聯絡后方醫院,邀請這邊心內科參與到后方醫院心內科及介入治療室的“三級聯動”的護理查房,通過線上查房和培訓,使當地護理團隊在重癥監護、質量控制等方面迅速成長,為CCU病區開診做好前期準備。

作為一名博士,他深知科研對于提升醫療水平的重要性。昌吉州人民醫院心內二科雖然有自治區級科研項目立項3項,但整體科研氛圍較為薄弱。張亞運到來后主動承擔起科研帶教的任務,在他的帶動下,科室很快萌生出多個科研想法,并付諸行動申報項目。

目前,在張亞運的協助下,科室已申報了兩項重要課題:一項是自治區省部共建科研項目——《昌吉州急性心肌梗死真實世界數據庫建設及區域化風險預測模型研究》,旨在建立本地急性心肌梗死大數據并探索風險評估模型;另一項是新疆醫學會科研項目——《小劑量纈沙坦-氨氯地平復方制劑在昌吉州老年高血壓患者中的真實世界研究》,針對當地老年高血壓用藥效果進行真實世界調查。這兩項課題從指南設計到標書撰寫,都凝聚了張亞運大量心血。

對他來說,看到更多科室同事學會申報課題、走上科研之路,是他援疆工作中最為感動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把自己的所學真正傳遞給別人,比我自己做多少項目都更有意義。”張亞運由衷地說。

讓石榴籽般的情感扎根于彼此心中

援疆一年半的期限轉瞬即逝,如今張亞運也開始思考“離開新疆時,能留下什么”。在他看來,技術和理念的傳承是最寶貴的財富。

“我希望自己這一年半能把先進的技術與理念留在這里,把科研的種子播種在這片土地上,激發當地同事的科研潛力。”張亞運的眼神堅定。“同時,也希望我們科能夠繼續發揮心臟康復亞專業特色,打造昌吉州首個規范的心臟康復中心,讓心血管患者在本地就能接受系統的康復治療。”

援疆之余,張亞運也收獲了深厚的友情和難忘的經歷。他和當地同事并肩工作、相互學習,在共同的奮斗中建立了如兄弟般的情誼。閑暇時,他會跟同事一起品嘗抓飯和奶茶,學習幾句簡單的少數民族語言。民族團結就這樣在點滴相處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我也希望成為民族團結的踐行者,讓石榴籽般的情感扎根于彼此心中。”張亞運由衷地說道。“援疆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每一次前行,都是信仰的延續。未來我會繼續扎根邊疆,堅守崗位,不負使命,用行動書寫屬于我的援疆答卷。”

編輯:尹琳岑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