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商洛9月11日消息(記者侯凱奇 實習記者蘇睿楠)金秋時節,在陜西省商洛市鎮安縣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香菇栽培示范基地里,智慧農業平臺實時調控著棚內溫光,農戶們穿梭在菌架間采收新鮮香菇。這片以食用菌為主導的產業園區,正以全鏈升級、科技賦能、多元帶農的發展路徑,將“小菌菇”培育成帶動8鎮20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為陜西秦嶺山區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鎮安樣板”。

農戶在菌棒上采摘香菇(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高悅 攝)

從“菌種”到“品牌” 構建發展閉環

走進位于鎮安縣東北部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從菌種繁育到精深加工的產業鏈條清晰可見。作為2024年省級績效評價優秀園區,這里自2021年啟動一期建設以來,便以“全鏈開發”為核心思路,投入9600萬元建成年產2000萬袋的菌種繁育選育中心、350萬袋菌袋生產線,為產業發展筑牢“源頭根基”;3個200萬袋香菇栽培示范基地、1個30畝塔式木耳標準化生產基地,讓標準化種植覆蓋田間地頭;而2條年產300噸香菇脆片生產線、2條年產1000噸香菇醬生產線,則讓新鮮菌菇搖身變成高附加值產品。

工作人員正在分揀、包裝香菇(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高悅 攝)

產業鏈的延伸,更離不開品牌的加持。園區全力打造“鎮安香菇”“鎮安木耳”區域公用品牌,注冊“清野秦綠”“秦楚嶺香”商標,其中“清野秦綠”先后斬獲“商洛名品”“陜西名牌”認證,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線上依托電商直播帶貨,線下進駐商超專柜、設立特產館,立體化銷售網絡讓鎮安菌菇走向更廣闊的市場,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78.7%,產品附加值顯著提升。

破解用地痛點 激活產業動能

“山區平地少,我們就往‘空中’要空間!”鎮安縣秦綠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余之超的話道出了園區的創新智慧。針對山區土地資源有限的難題,園區創新推出立體塔式木耳種植架,不僅比傳統大棚吊袋式成本降低30%,360度旋轉的菌袋還能均勻接收光照和水分,讓木耳產量提升30%以上。

科技的力量不僅體現在種植模式上,更滲透到產業發展的每一個環節。在商洛市豐菇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智慧數字化大屏映入眼簾!耙郧笆且粋棚一個水龍頭放水,效率很低,現在加了電磁感應閥之后,可以在手機上操作,方便多了!必S菇源農業公司負責人蔣維華一邊操作一邊向記者介紹。在大屏實時監控的背后連接著香菇栽培示范基地內200多個整齊排列大棚,智慧農業平臺將自動調控棚內光照與溫度。

工作人員操控智能控制終端(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高悅 攝)

園區還與陜西省現代農業科學研究院深度合作,依托國家科技特派團設立專家工作站,引進21個食用菌新品種,年培訓菇農200人次;建立食用菌產業信息交流群,為企業和農戶提供全程技術指導,讓98%的農業生產實現數字化,生產效率提升30%以上,科技正成為鎮安菌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創新聯農帶動模式 共享發展紅利

“去年種菇賺了8萬多,比外出打工強多了!”在香菇大棚里,種植戶湯正余笑著對記者說。作為園區帶農增收的受益者,他從菌種獲取、技術指導到產品銷售,全程都有龍頭企業保駕護航,徹底打消了“種不好、賣不出”的顧慮。

種植戶湯正余向記者介紹增收情況(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高悅 攝)

這樣的增收故事,在園區覆蓋的村鎮中并不少見。園區創新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農戶”“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基地+農戶”等模式,通過訂單生產、股份合作、托管服務等方式,將農戶牢牢嵌入產業鏈條。以廟溝村為例,村里將130萬元財政資金入股豐菇源公司,每年按5%收取固定收益,僅此一項每年就為村集體經濟增收6.5萬元,實現財政資金“輸血”向產業“造血”的轉變。

對于農戶而言,參與產業發展的途徑更是多元。在園區企業的生產基地里,像田桂芝這樣的務工村民有了穩定工作,“以前在家門口找不到活干,現在在產業園上班,一年能掙2萬多,還能照顧家里!蹦壳,園區已帶動200多戶農戶參與食用菌種植,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吸納大量周邊農戶就業,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人員選擇返鄉,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致富。

農戶展示一籮筐圓潤飽滿的香菇(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高悅 攝)

從“局部見聞”到“全鏈理解”,鎮安縣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新意”不在于種出多好的香菇,而在于用工業化思維做農業、用市場化思維做產品。通過智能化、多元化雙輪驅動,把“小菌菇”做成“大產業”,把“窮山溝”變成“致富窩”。2026年二期項目全面投產后,園區年產值有望突破20億元,預計帶動1.2萬戶農民持續增收,為陜南山區鄉村振興寫下的“鎮安答案”。

編輯:劉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