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7月7日消息(記者韓雨晨)日前,“京津冀新工科項目式課程建設示范工坊”活動在津舉行。活動以“細胞工廠 精工制藥”為主題,通過課程示范、經驗分享和基地觀摩,展示了生物醫藥領域項目式課程的實施過程,為新工科教育改革提供了創新范本。來自京津冀三地20余所高校代表及行業專家共100余人參會,共同探討生物醫藥領域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天津科技大學副校長高發明表示,學校近年來積極探索“新工科”教育改革路徑,與華熙生物、康希諾等龍頭企業深度合作,構建了“學院+書院”雙院制育人體系。他特別介紹了《生物制藥創新訓練項目》這一特色課程,該課程將企業真實研發項目引入教學,讓學生全程參與從實驗室研究到產業化生產的全流程,真正實現了“做中學、學中做”。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天津市教委供圖)

“作為生物科技領域的實踐者,我們深刻認識到,產業的創新發展離不開教育的源頭活水。”華熙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總經理任福群介紹,華熙生物天津基地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中試轉化平臺,近三年累計向高校開放生產線64條,接收實習生超300人次,并將“依克多因生產工藝優化”等12項真實技術難題轉化為教學案例,“我們不僅提供設備場地,更致力于將產業需求深度嵌入人才培養全鏈條。”

在課程示范環節,天津科技大學的師生與華熙生物的導師以“依克多因”生產全流程為案例,通過微生物特性分析、基因改造(PCR、電泳操作)、發酵工藝調控(參數優化)、產物分離純化(層析柱實操)、GMP規范下的放大生產五大模塊實現沉浸式教學,全程還原工業場景。

據了解,該校與華熙生物共建的《生物制藥創新訓練項目》,創新采用“三階貫通”培養模式,即大一至大二夯實基礎,大三進入企業項目組實戰,大四完成畢業設計與產業課題銜接。這種真實項目、真實場景、真實標準的“三真”教學模式實施以來,學生工程實踐能力顯著提升,近年來在各類創新創業大賽中屢獲佳績。該培養模式正在京津冀生物醫藥現代產業學院聯盟中推廣宣傳。

隨后,與會代表深入探討了產教融合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并分組參觀了華熙生物的中試生產基地。天津市教育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工科教育改革的重點就是要錨定產業,不斷提升育人與產業的適配度。圍繞這一目標,市教委開展了學科專業優化調整、項目式課程、實踐基地建設等一系列工作。本次項目式課程展示出的天津科技大學與華熙生物的“三真”教學模式,充分展現了高校與企業緊密協作,將真實產業需求融入教學全流程的新工科產教融合成果,從實施層面體現出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從“校企合作”到“校企共生”,天津的新工科實踐表明,只有讓教育走出象牙塔、走進生產線,才能真正培養出既懂理論又懂實踐的復合型人才。這種產教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正在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編輯:褚夫晴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