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是第24個全國“安全生產月”。圍繞“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查找身邊安全隱患”主題,天津濱海新區新北街道積極響應市、區安委會關于“安全生產月”活動的各項要求,以一場場形式多樣、全民參與的安全宣教活動,讓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壓實企業主體責任,為街道高質量發展構筑堅實的安全屏障。
多維矩陣齊發力 安全宣教入人心
安全意識生根發芽需要浸潤式的環境滋養。新北街道創新構建“線上+線下+視頻警示”三位一體的立體宣傳網絡,讓安全知識從紙面走向生活。
新北街道17個社區同步行動,讓宣傳點位遍布街頭巷尾,構建起堅實的線下宣傳網絡。工作人員精心布置宣傳點位,將千余份圖文并茂的宣傳材料與實用宣傳品遞到居民手中;醒目的宣傳橫幅懸掛在社區要道,內容詳實的展板在人群聚集處整齊陳列;社區LED屏幕持續滾動播放著“安全生產月”活動信息和安全警示要點,形成全天候的安全提醒。線上陣地同步聯動,從街道微信公眾號到各類安全工作群、消防安全群、隱患排查群及重點企業群,信息傳遞精準覆蓋,確保安全意識的觸角延伸至轄區的每一個角落。
活動現場(新北街道供圖)
新北街道“聚力新北”公眾號平臺化身為安全知識“練兵場”,發起了“安全生產知識有獎競答”活動。活動巧妙設置場景化題目,將枯燥的《安全生產法》條文、“治本攻堅三年行動”要求、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以及身邊常見隱患識別融入模擬險情中。此次活動以其趣味性和實用性迅速引爆參與熱情——短短數日,吸引逾572人次“頭腦風暴”,129名優勝者憑借扎實的安全知識贏得應急宣傳品。后臺高達90.32%的平均正確率,生動詮釋了“以答促學、以獎促行”機制的成功。居民在指尖互動中,輕松掌握了預警信號識別、應急物資儲備、逃生路線規劃等關鍵生存技能。
宣傳不止于說教,更在于觸動靈魂。為進一步強化安全意識,新北街道組織拍攝制作了高層住宅小區、企業場所的典型隱患排查警示視頻。鏡頭聚焦真實存在的隱患點位,輔以安全專家一針見血的危害剖析與整改要求講解。這些源于身邊環境的真實畫面,將“安全責任重于泰山”的意識深深烙印。
社區實踐顯擔當 安全理念落基層
新北街道將“安全生產月”主題化為一場場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的社區安全實踐,將街道的宏觀部署轉化為居民家門口的微觀守護。
在歐美小鎮社區,宣傳臺前人頭攢動。工作人員不僅發放資料,更化身安全講師,用貼近生活的語言和觸目驚心的真實案例,為居民拆解日常安全密碼。家庭火災如何防患于未“燃”?電器怎樣使用才避免“發火”?燃氣泄漏那刻如何化險為夷?講解深入淺出,居民頻頻點頭。這場活動讓安全法規從紙面走入心間,讓“安全即生活”的理念悄然扎根。
活動現場(新北街道供圖)
貽錦臺社區緊扣“隱患藏于細微處,用心查找保安全”的子主題,將宣傳重點精準投向細微之處的風險。防火須知、用電規范、安全隱患的“火眼金睛”辨識術、緊急情況下的自救互救黃金法則……宣傳內容覆蓋居民生活安全的方方面面。社區工作者們耐心講解,引導居民認識到:一根老化的電線、一個堵塞的樓道、一次不規范的操作,都可能成為災難的導火索。
伴山人家社區的宣傳活動則更具問題導向性。在普及用電用氣安全常識的同時,社區工作人員特別針對當前普遍存在的“電動自行車進樓入戶”這一重大消防隱患,發出了明確而堅決的警示,提醒大家注意用火用電安全,一旦發現安全隱患及時向社區或民警尋求幫助,強化了問題導向與責任共擔意識。
機制筑基謀長遠 安全治理譜新篇
安全生產絕非“一陣風”式的短期運動,而是一項需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的系統工程。新北街道以此次“安全生產月”系列活動為強勁起點,著力將活動激發的熱情、凝聚的共識、積累的經驗,轉化為固本強基的長效機制,推動轄區安全治理水平持續邁上新臺階。
制度固本,讓“月常”融入“日常”。超越“活動月”的時空局限,新北街道將行之有效的宣教模式與創新載體融入日常治理體系。新北街道將系統總結活動經驗,把行之有效的宣傳模式、社區聯動方式、隱患排查方法進行標準化、制度化,推動《安全生產法》普及、應急技能培訓、典型事故警示教育成為轄區運行中不可或缺的常態環節。
活動現場(新北街道供圖)
責任夯基,筑牢齊抓共管堤壩。新北街道著力構建層次分明、邊界清晰、銜接緊密的安全生產責任共同體,強化對企業主體責任落實的剛性約束與常態監督,深化基層網格化管理在風險感知與前端處置中的核心作用,并積極拓寬社會力量有序參與渠道,推動形成政府主導有力、企業履責到位、社會參與有序、居民自覺行動的安全治理新格局。
當千份傳單從手中遞出,當競答的智慧火花在線上閃耀,當警示視頻中的隱患被真實凝視,當社區講座中的知識融入生活細節——安全不再停留于口號,而成為新北街道每位居民和企業自覺的責任與守護的能力。
安全之路無終點,防護之網需時時更新。新北街道將以“安全生產月”為強大引擎,將“月”的集中聲勢有效轉化為“日”的持久定力,持續提升綜合治理水平,用永不松懈的努力,為轄區居民的生命財產牢牢筑起堅不可摧的“防護網”。(新北街道供稿)

關注精彩內容